共工新闻社11月22日电(通讯员:赵嘉欣)当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中交一航局袁河航道项目部的工地时,我的“房门”缓慢打开,叫醒我开启新的一天。我不是项目部传统意义上的职工,却是现场建设离不开的“智慧领航员”——搭载人工智能算法的无人机。

螺旋桨飞速旋转,我缓缓升空,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按照项目智慧中心为我规划好的航线,我开始对项目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巡逻。我的自动返航与障碍物感知功能,让我在复杂的工地环境中游刃有余。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寒冬酷暑,我都能坚守岗位,进行全天候工作。
我翱翔在空中,俯瞰着这片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一切景象都尽收眼底。但我的目光,不仅仅是欣赏这些施工画面,更在敏锐地搜寻着现场可能存在的问题。

上午施工现场最为繁忙,也是我最专注的时刻。“请佩戴好安全帽,注意文明施工。”我发现一位未规范佩戴安全帽的施工工人,语音系统便立刻发出清晰的提醒。我不仅仅关注安全帽的佩戴,我还能识别明火烟雾、水位变化、河道漂浮物、水体污染等多种安全环保隐患。
安全巡视过后,我便迅速切换到“质量检查”模式。此时,现场的喧嚣渐渐平息,工人们进入了午间休息。我降低高度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精细扫描。一旦发现问题,我会立刻进行多角度拍照,生成详细图像报告。

午后,完成日常巡查工作,我便返回机巢进行自动充电。即便如此,我的工作也并未停止。而是第一时间将收集的数据传输到智慧中心,让大家可以进一步分析现场施工的各种情况。晚间,我也常常会飞到偏僻的施工点位,为夜以继日奋战的工人们提供临时照明工作。当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我便自己回到机巢,缓缓降落并充电补充能量,准备接受明天的任务清单。
我是袁河航道上的“智慧领航员”,非常骄傲能够帮助项目开展管理,成为大家的好帮手。日升月落,我的工作周而复始,却从不感觉无聊,因为每一次起飞,每一次提醒,都是在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作者:赵嘉欣 责任编辑:李秀娥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