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0日电(通讯员:孫佳昕)渤海灣畔,一道道海上承臺如長城般屹立,平整的水下沉箱絲毫不差的坐落在基床上,遠處鋼管樁如定海神針般牢牢嵌入海底。“從紙面藍圖到海上建築,靠的正是建設者持續創新的破題智慧。”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項目部總工張濱看著海面說道。
茫茫渤海,風急浪高,施工環境複雜。外海無掩護的惡劣環境時刻挑戰著攔汙破冰鋼管樁施工。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施工平臺穩不住。湧浪大、岩面裸露,讓鋼管樁立足不穩,仿佛在光滑的巨石上立梯子。“不能被客觀條件限制住思維,想辦法直面挑戰。”張濱在技術研討會上定下基調。
解題思路圍繞著“主動”,創新性地將打設平臺“拔高”至4米,避免高潮水的托舉,同時采用連續平臺,一次打設三根樁,利用“群樁效應”形成穩固的整體,為後續作業打下堅實基礎。
有了平臺,鋼管樁垂直度控制的難題又出現了。直徑1.2米的鋼管樁要在1.8米的鑽孔中精准植入,允許的最大位移僅有5厘米,但在風浪的作用下,樁體如同懸吊的“鐘擺”。
對於長達40米的鋼管樁,單一吊點無法控制整體,項目團隊設計了一套“筋骨”加“神經”的控制方案,首先運用吊筋在頂部提拉,像操控一個精密的提線木偶抵消波浪引起的初始擺動,隨後加上底部支腿和環向限位板,“這就像給樁身裝上‘緊箍’和‘導航軌’,鋼管樁進入鑽孔就能穩在中心。”最終位移被穩定地控制在3厘米內,遠優於設計要求。
馴服了鋼樁的“形”,接下來,如何在30厘米的狹窄縫隙中,灌注混凝土讓它與樁體緊密合一,將是最終的考驗。因為鋼管樁入岩深度達十幾米,在樁與孔壁30厘米的狹窄縫隙中,混凝土需要向上返流超過12米。這無異於要求混凝土在看不見的地下,完成一次漫長而精確的“垂直爬升”。任何配料不當、灌注不暢或中途停頓,都可能導致混凝土“爬”不到設計高度就凝固,形成致命的斷樁。
“縫隙太窄,路程太長,常規的單導管澆注就像用一個吸管吹糊稠的芝麻醬,肯定堵。”張濱用樸素的比喻道出症結所在。傳統的單導管澆注風險大,技術團隊創新性地設計了“三導管”灌注系統,在樁內和兩邊的縫隙中同時填充混凝土。為了不讓混凝土在上返途中提前凝固,團隊研發“高流動性、緩凝型”混凝土配合比成為重中之重。“這個混凝土要像‘馬拉松選手’一樣,在8小時內保持足夠的流動性和可塑性。”試驗員湯福生泡在工地實驗室,經曆了數十次配比成功調配出了理想配方,讓混凝土完美抵達設計標高。
在防冰攔汙結構施工中,又遇到了新挑戰,12米水深中安裝7米高的沉箱,整個構件完全沒於水下,“看不見”如何保證“裝得准”?受釣魚經曆中浮漂的啟示,技術員孔凡華聯想到“水下沉箱,水上定位”的妙計。在沉箱頂部安裝定位杆,使其伸出水面,化身“海上魚漂”,再通過GPS系統進行實時精確定位。沉箱入水那天,定位杆如守望海域的明眸,將水下的隱秘工程,清晰地呈現在監控屏幕上。
“大海是最好的老師,他給我們出難題,也告訴我們解決方案。”解答海上施工難題的同時,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項目部也獲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如《植入式嵌岩鋼管樁施工工法》《智能化護面塊體預制生產線研究》。這些實踐中淬煉出的工法與專利,如同奔湧的浪潮,推動海上施工技術迭代升級。踏著這片創新的浪潮,駛向無垠的深藍。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