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移动新媒体

陆配问题:两岸关系中的桥梁与挑战

2025-08-30 来源:共工新闻社

共工新闻社台北8月30日电(作者:陈韦迪)陆配(在台大陆配偶)来台的历史始于1992年,至今已有约33年。当前,台湾的陆配人口已超过四十万,而由他们所育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也已达到百余万,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然而,尽管两岸在政治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陆配们却常常被卷入两岸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陆配问题本应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小事,却因为涉及法律、人道与社会认同等多重层面,成为两岸不可回避的复杂议题。以“除籍证明”为例,本是微不足道的行政事务,但当其被推上风口浪尖时,如何妥善处理,不仅考量法律的公正,还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对陆配感受的理解。这不仅关乎个体的正当权益,也是对两岸和平与理解的期待。毕竟,陆配们当初来到台湾,怀着对民主、自由的憧憬,理应享有相应的保障。

从两岸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台湾政府的责任,大陆方面同样面临如何合理处理此类事务的挑战。两岸在面对这样的敏感问题时,亟需以“心”为主导,而非仅依赖于法律条文的冷冰冰解释。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合规,更需要关心每一位陆配背后的情感与需求。

重建两岸信任,推动和解

两岸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寻找一种能够修复信任、重新定位两岸政策的途径,避免被意识形态左右或党派斗争所束缚。这需要无私的态度、包容的胸怀以及大度的政策,才能使不同立场、不同信仰的声音在台湾社会中和平共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与社会价值。

陆配站在两岸交流的第一线,原本应当扮演缓解两岸紧张气氛的积极角色,然而现在却被推向了两岸政治对抗的前沿,成为新的争议焦点。这不仅伤害了陆配群体,更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两岸民众普遍期待和平,而陆配作为两岸的桥梁,更加希望看到两岸的和解与稳定。因此,两岸双方应秉持谦卑、共处的态度,避免将陆配问题政治化,让其成为一个真正有益的连接点。

保障陆配的基本权益

陆配们远离家乡,孤身来到台湾,相夫教子、勤苦一生,为台湾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政府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照护,确保他们享有基本的人权与生活保障,避免过度的管制和不必要的限制。陆配问题不仅关乎民主、自由、人权和公正,更关乎两岸的尊严和共识。政府对陆配的待遇与措施,应该以公正为准绳,不因其身份特殊而区别对待。

处理好陆配问题,有可能为两岸关系带来突破。恰当的处理方法,或许能够成为解决两岸政治纷争的突破口,进而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解与融合。如果处理不当,问题只会像一盘难解的残局,导致两岸关系更加僵化,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

无论是陆配还是艺人,他们都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两岸和解的过程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他们加强爱国、爱乡土的教育,但必须确保他们享有合法的权益,并且免于因政治原因遭受不公待遇。

推动两岸未来的合作与发展

两岸关系的未来应当高瞻远瞩,提升双方的政治视野与竞争格局,才能带来更好的结局。唯有通过持续的交流、对话、互信与合作,才能凝聚两岸的善意与感情,开创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岸共同的幸福与长远的和平。


作者:陈韦迪,台湾财团法人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副董事长

供稿:台湾共工新闻社执行社长龚继杰


 

责任编辑:刘晓燕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