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百年银杏,将斑驳树影投射在朱红山门上。
今天(13日)仁寿西蟾寺内,近百幅书画作品在空寂的廊庑间随风轻舞,住持一尘法师(释宗觉)身着灰色僧衣,独自漫步于自己精心构筑的“无观众”艺术场域。这场以“空山藏墨”为名的特殊展览,以寺院建筑为展厅、自然万物为观者,在中国书画史上写下极具禅意的创新注脚。
三重空间:从人间烟火到禅境空明
展览依循传统寺院空间哲学,构建起层层递进的美学叙事:
山门启悟:朱漆大门悬挂巨幅《福》字,两侧廊柱垂挂星云、净慧等大德墨宝。"万法归一"的篆书与"应无所住"的狂草形成视觉对撞,将禅宗"不二法门"转化为空间语言。
西蟾问道:核心展区西蟾亭内,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与苏辙"不学诗无以言"的诗句并置呈现。这些经典,经一尘以瘦金体重新演绎,在飞檐斗拱间构筑起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观音证道:观音殿轴线辐射区域,达摩面壁、哪吒闹海、莲池清趣等作品构成禅意宇宙。《听风》系列中,墨荷与狂草线条在六米长卷上交织,恰似禅僧挥帚扫却心头尘埃。
一尘法师沿青石甬道徐行观展。山风掠过时,他驻足凝视晃动的画轴:"展签在风中翻飞的声音,恰是观自在菩萨的耳根圆通。"
四重对话:艺术本体性的终极探索
这场打破常规的展览,实质是多重哲学命题的视觉实验:
作者与作品的独处:当创作者成为唯一观者,书画回归纯粹表达本质。"这颠覆了'艺术需要被观看'的现代性预设,类似禅宗'不立文字'的机锋。"
物质与自然的交响:宣纸与绢本在穿堂风中自然震颤,晨昏光影在墨色间流转。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王郁洋认为:"画轴摆动轨迹本身已成为行为艺术,类似蔡国强火药画的不可控美学。"
传统与当代的互文:达摩画像以数字水墨呈现,哪吒风火轮化作抽象色块。这种解构既暗合"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又呼应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神圣与世俗的消融:展览将观音殿日常诵经区改造为展示空间,香客惯常行走的路径成为观展动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评价:"这实现了'平常心是道'的禅境,让艺术回归生活本真。"
五维价值:从文化传承到行业启示
看似离经叛道的展览形式,蕴含多重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活化新径; 艺术评价体系解构,脱离市场估值与学术评判的艺术品,在晨钟暮鼓中重获纯粹性;文旅融合深层探索;虽未正式开放参观,但无人机拍摄的展览影像在社交媒体播放,开创"虚实现实交织"的文化体验模式; 生态美学实践范本,展览拒绝人工照明与恒温恒湿设备,让作品在自然环境中经历氧化褪色; 禅宗精神的当代转译,一尘法师在《风雨禅》作品中,将暴雨击打纸面的水渍转化为墨韵,实践"即心即佛"的艺术禅修。
暮色渐浓时,一尘法师独坐观音殿前。画轴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与归巢鸟鸣合成天然梵呗。"作画时笔随心走,展画时心随物转",一尘法师用百幅墨迹勾勒出一个自足的艺术宇宙。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空山藏墨》匾额,西蟾寺的钟声穿透山林——这场没有观众的展览,或许正是艺术回归本真的开始。
作者:刘学海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作者:刘学海 责任编辑:李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