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裏的專家們正圍坐討論,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富查伊拉軍港遷移專案部人事員郝東麟站在業主阿迪勒(Adil)身旁,絞盡腦汁將醫生的分析逐句翻譯成他能聽懂的語言。當“綜合會診後制定了個性化方案”的話音落下,阿迪勒緊繃了數日的肩膀終於微微鬆弛,眼底的焦灼如退潮般散去。這是他帶著生病的妻子來中國的第五天,也是郝東麟全程陪同的第五個日夜。
郝東麟與阿迪勒的友誼始於半年前,五月槐花紛飛時,臨時回國辦事的郝東麟,在街頭偶遇了專程來中國旅遊的阿迪勒——這位原本只在工作報表上見過名字的業主,正對著地圖有些茫然。郝東麟的英語算不上特別好,但還是自然地主動上前幫忙,從街邊的老餐館講到路那邊的落日,熱心的講解讓兩個陌生人漸漸熟絡。一次熱心相助讓兩個原本只在工作中交集的人成了朋友。如今,阿迪勒帶來的阿拉伯香料仍在郝東麟家的廚房飄著獨特的馥鬱香氣,成了這份友誼最初的印記。
那天,接到阿迪勒的電話時,郝東麟正在整理專案資料。“家裏有些健康問題,想請中國專家看看,情況比較急。”沒有明說有什麼問題,但電話那頭的急切讓郝東麟意識到事情似乎比較嚴重。細問之下,郝東麟才得知阿迪勒的妻子疑似患上腫瘤:“別擔心,我來安排,週三就去中國。”掛了電話,他立刻聯繫曾在腫瘤醫院就診的母親,老人憑著經驗很快掛好了專家號,一連串的忙碌裏,是對國際友人無聲的善意。
抵達中國那天,陽光正好穿過機場的玻璃幕牆,在地面投下暖融融的光斑。阿迪勒推著行李箱走出閘口,妻子雖面色蒼白,卻始終帶著禮貌的淺笑,只是攥著檢查資料的手指微微泛白。“辛苦你了,郝。”阿迪勒的聲音輕得像怕驚擾了什麼。接下來的日子,郝東麟成了最貼身的“管家”,每次檢查前,他都會把流程拆解成細碎的步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用另一種語言給阿迪勒講清楚:“下一站去三樓做影像檢查,進去後聽醫生的指引躺到儀器上……”
會診時,他站在醫生與阿迪勒中間,全神貫注地聽著,然後盡可能準確地將方案要點轉述出來。午休時就在走廊裏幫阿迪勒梳理會診要點,手機備忘錄記錄得飛快。專家們很快匯總出詳細治療方案,醫生先講給郝東麟,他再認真地把內容要點翻譯給阿迪勒。當翻譯完最後一個字,阿迪勒夫婦對視的瞬間,眼角的細紋裏終於漾開安心的笑意。
考慮到家中等待的孩子,阿迪勒決定先回國安排,待後續再來中國治療。離院前,他執意拉著郝東麟在醫院前合影:“這幾天全靠你一路講解,專業又暖心,也一定替我們感謝你的母親。”阿迪勒緊緊摟著郝東麟的肩膀,“中國有最好的朋友,郝,你的翻譯儘管不夠專業,但卻是能暖到心裏的安心。”
幾天後,一封來自異國的手寫感謝信飄到郝東麟案頭,字跡裏藏著滾燙的真誠。他們依然是業主與施工方,是隔著萬水千山的合作夥伴,但在此之上,那份在焦慮時的陪伴、困境中的援手,早已讓友誼跨越國界。真誠的情誼在兩個國家之間,悄然開出了最溫暖的花。(通訊員 / 蔣正輝)
作者:蔣正輝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