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灣國際機場專案土工合成材料檢測必須加人了!三名試驗人員剪刀不離手,連樣品製備都完不成,更別提後續試驗了!”在中交一航局三公司信德檢測公司的管理例會上,結構地基所所長劉鐵兵拋出一道難題,讓本就因檢測壓力緊繃的會議室,氣氛瞬間凝固。
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作為大連市“十四五”重大戰略工程,工期緊、任務重,如同懸在建設者頭頂的“緊箍咒”。隨著現場地基處理的快速推進,土工合成材料的檢測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僅一個施工標段就有上千組檢測委託任務,高峰期時,每天要完成16組以上土工布的樣品製備,換算下來,團隊每天要手動裁剪至少800餘個樣品。更棘手的是,另一個標段的檢測工作也將同步啟動,屆時任務量還將翻倍。
“現在三個人連軸轉,手都磨破了,進度還是跟不上!”劉鐵兵的語氣裏滿是焦慮。可現實是,夏季本就是施工黃金期,室內其他檢測任務早已“檔期排滿”,新增工地試驗室也面臨“用人荒”,想從別處抽調人手支援,根本是“無米之炊”。原本看似基礎的樣品裁剪,竟成了卡住檢測進度的 “致命瓶頸”。
“與其糾結缺人,不如想辦法讓設備替人幹活!”經理孫悅鋒的一句話,像一道光劃破僵局,“人工制樣效率低是根本問題,若能找到智能裁切設備,就能從源頭解放人力!”物設部長高偉立刻展開電話調研,然而專業的土工裁樣機,不僅需要固定場地安裝,且價格高昂,沉重的成本壓力,讓眾人再次陷入一籌莫展的困境。
“制衣廠的裁布機輕便靈活,還能精准裁布,能不能改造一下,用來切土工布?”憶起過往自己的手工布藝愛好,孫悅鋒瞬間來了靈感。
這個“跨界”想法剛一提出,就引來不少質疑:“裁布機是切制衣布料的,土工布又厚又軟,有的還含玻璃纖維,根本不是一回事!”“萬一改造失敗,錢白花不說,還耽誤工期!”可孫悅鋒卻堅持試試:“專業設備走不通,改造現成設備說不定是條活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團隊聯繫到制衣裁布機廠家,一問價格,眾人瞬間眼前一亮,這類裁布機的價格不足專業土工裁樣機的六分之一,成本優勢遠超預期。接下來的關鍵,就是讓這臺“裁布專家”,跨界變成“土工裁切能手”。
土工布中常夾雜玻璃纖維、滌綸絲等“硬骨頭”,且裁樣要求涉及異形等多種樣式,制衣裁布機原有的圓刀只能裁切常見形狀且刀片硬度不足,裁切幾次就會變鈍,要經常性更換,既浪費時間又增加耗材成本。
“這設備不改不行!”技術團隊查資料、對比刀頭、聯繫廠家,一連串動作乾脆俐落。經過反復琢磨,給設備增加氣動刀頭並更換刀片材質,氣動刀頭能靈活應對異形裁切,新換的刀片材質更是耐磨損,既能啃下土工布裏的“硬骨頭”,還能減少刀片更換次數,成本一下就降了下來。
當按下啟動鍵的瞬間,裁布機“嗡”地一聲運轉起來,刀刃沿著設計軌跡靈活遊走,一張符合要求的土工布裁片很快就新鮮“出爐”。
“成了!成了!”拿起剛裁切好的土工布,孫悅鋒眼裏滿是興奮,但是很快她又眉頭緊鎖:“現在的設備只能單片剪裁,看看能不能實現多組土工布一起裁剪?”儘管此刻的設備已臻於完備,但團隊對“極致效率”的追求卻沒停下。
就在大家犯難時,試驗員胡英男自告奮勇:“讓我來試試!”他在電腦上繪製完成土工布裁切樣圖,一次次調整刀深參數,一遍遍記錄裁切時間,在完成電腦編程後,與廠家對接,預設成裁布機的固定程式,最終實現了一鍵啟動連續作業,不僅省去了人工布樣、裁樣的過程,樣品精度也精確到0.01毫米左右,裁樣成功率也大幅度提升。現在設備每次能同時裁三到四組樣,時間還縮到了十分鐘以內,成為繼混凝土抗壓機器人後,加入團隊的又一名智能“試驗員”。
如今,這臺經過改造的“跨界裁縫”正高速運轉,每天輕鬆完成20組以上土工布的樣品製備,劉鐵兵終於松了口氣:“沒想到裁衣服的機器,竟成了咱們提高檢測效率的‘救命神器’!”而這次跨界創新,也為工程試驗檢測領域“低成本解決高難題”提供了生動的實踐範本。(通訊員 / 韓雪梅)
作者:韓雪梅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