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幹了!最後一滴也抽幹了!” 伴著建設者的歡呼聲,從取水明渠抽出的40.28萬立方米水重歸大海。在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核電專案海工標段一工程建設者身側,一條1400餘米長的防滲牆築起“安全長城”,未來將發揮抵禦地震和阻止取排水熱交換等重要作用。
防滲牆設計壽命長達百年且滴水不漏,同時還要具備優異的柔韌性,應對地基沉降,避免開裂或斷裂,技術標準極其嚴苛。“常規的基坑防滲,比如翻車機房或地下水廠,要求高強度。但我們這個不同,”專案經理徐玉良解釋說,“防滲牆要承受兩側取排水渠的巨大水壓,反而需要‘低強度、大變形’的特性。”
一種名為塑性混凝土的材料,能在長距離內自行流動填充,凝固後防滲性能極佳。然而,這種混凝土在國內使用極少,可借鑒的成熟配方寥寥無幾。“光是配合比指標就多達9項,不同參數還會互相制約。”專案團隊第一步就卡在了原料難題上。
試驗負責人張濱帶著團隊一頭紮進實驗室,開始了漫長的配方摸索。“第一組試驗用鈣基膨潤土,砂漿靜置10分鐘就開始沉澱;換成鈉基膨潤土,沉澱問題解決了,但強度又超標近三分之一……”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調整。直至第九組、第十組試驗,大家才終於找到“黃金比例”,各項指標全部達標!歷時一個月,第一個“攔路虎”被成功拿下。
好景不長,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混凝土澆注前,要在地層中挖出穩定的槽孔。這裏地質複雜,地層從上到下依次是回填石渣層、淤泥層和中風化岩層。“就像在流沙裏砌牆,要想成孔穩定難度很大。”張濱這樣形容其難度。
可現實遠比預想的更為棘手。衝擊鑽施工時產生的振動,極易導致導牆晃動,進而引發塌孔。“地基改不了,得想辦法在導牆上做文章。”團隊決定增強導牆的剛度,並提高泥漿中的黏土比例,提升其“固壁”和懸浮能力,相當於給脆弱的槽壁穿上了“防護服”。
然而,第一次試挖就遭遇了“意外”。“停下!泥漿流失太快!”張濱緊急叫停。原來,施工段上層的石渣層經年累月被海水沖刷,內部鬆散,形成了強漏失地層。泥漿在此快速滲漏,液位驟降,孔內外壓力失衡,塌孔風險劇增。
團隊迅速調整方案,在槽孔外新建了一條長達300多米的導牆結構,導牆內部專門設計了1.3米寬的泥漿槽,提前注滿泥漿。當槽孔內泥漿出現滲漏時,導牆內的泥漿就會源源不斷地“頂上”,自動補充進槽孔,保持泥漿液面穩定,從而大大降低塌孔風險。
“我們增加了泥漿的‘儲備池’,哪里漏了,哪里就能自動補上,液位下降就慢了。”同時,為了降低滲漏風險,專案團隊將成槽長度由4米調整為6米,減少接頭數量。外有“加強筋”,內有“補給站”,一套“組合拳”下來,終於形成了堅實的槽孔。
此後,各工序如精密齒輪般咬合著銜接開展,施工隊24小時作業,5天完成成槽作業,清孔、驗收、混凝土澆注無縫銜接,歷經5個多月不舍晝夜的攻堅,防滲牆終於成了一道“銅牆鐵壁”。經測定,明渠防滲牆牆體單寬滲流量遠小於設計要求,近乎完美的防滲效果,成為專案部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作者:孫佳昕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