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问:“人为什么要读书?”
有个回答印象颇深:打破现实的禁锢,走进另一个浩瀚辽阔的世界。
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要渡。
书,是心灵的灯塔,灵魂的渡船,让我们在生活的风雨飘摇中,可自愈自渡。
人生多歧途,读书是归处。
往后的日子,多读书,读好书,在浩瀚的书海中,方能收获更好的人生。
01
痛苦太多,是因为读书太少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网上有人问:生活为什么这么多痛苦?
其中有一个回答很好:“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是读书太少了。书读多了,烦恼也就少了。”
正如林语堂所说: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打开一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世界,心静下来,才会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美好。
樊登老师曾分享,在央视任职时,虽月薪不菲,却因房贷车贷等重负,到手仅余四五千元。
整个家庭开支紧张,这令他深陷财务焦虑之中,常常忧虑。
一次偶然,他开始去读《论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奇妙的是,这一年的阅读之旅非但未改善物质条件,却彻底转变了他的心境。
他坦言,是《论语》以及日常阅读赋予了他内心的力量,让他对生活的态度变得豁达而从容,学会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事变迁。
梁晓声曾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生而为人,我们都像一艘小船,在命运中漂泊。
当生活的狂风猛烈地吹向你,书籍是随时避风的港湾。
你总能找到一本书给你安慰,你总能在一段文字中读懂自己。
读过书的人,不会被轻易击垮,爱看书的人,总能找到自己的解药。
02
书读多了,内耗就少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
冯仑说:人在精神上的内耗、困惑,往往都源自于对事情没解释。
困惑来自于经验不足,认知不够,而读书恰恰是让思想开悟的过程。
只有当一个人读书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才会变宽,所有困惑自会迎刃而解。
哪怕书不能立即给你答案,也能在你身陷迷雾时,给予你内在的从容。
马未都少时家境贫寒,未及小学毕业便步入工厂,繁重劳作与枯燥日常逐渐消磨他对生活的热情。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书籍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无论是废纸残篇还是糊墙旧书,皆是他精神的食粮。
阅读,使他心境归于宁静,领悟到不同阶段需品不同书籍以滋养心灵。
于是,他将过往的迷茫化为读写时光,成为了一名编辑,创作出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
毕淑敏曾说:“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
人生不易,疲于奔命的我们,内心中需要一块净土,让自己能从中得到滋养。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时,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让我们忘却外界的喧嚣与纷扰。
书籍里的国度,云雾盛长,碧水盈盈。
书里的游人,将寂寞无聊的时光,种成精神的食粮。
把读书当做治愈心灵的解药,你读的书多了,内耗也就少了,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03
人生多歧路,读书是归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岛上书店》中说: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爱读书的人,心怀浩瀚天地,抬头可见满天星辰,俯首博览万千风景。
在书海中遨游久了,你的生命会变得辽阔,再也不会被一时的孤寂所束缚。
“书圣”王羲之,自幼便沉浸书海,尤对书法典籍怀有深厚情感。
从《石鼓文》的古朴到《张迁碑》的雄浑,从《兰亭序》的飘逸到《祭侄稿》的深情,皆悉心钻研,深谙其妙。
在此过程中,他不仅技艺精进,更注重道德修养,践行“文以载道”之理念。
正是这份对学问的虔诚与对品德的追求,使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注诗词天地,后台回复【黄庭坚】,查看他最经典的10首诗词,每一首都是千古佳作,写尽人生百味。
很认同林清玄的一句话: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一个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滋养出丰沛温柔的灵魂。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让灵魂栖居在书籍中,独处就成了与智者交流的享受,足以填满你生命中的虚无。
纵使孤独漫无边际,你也能守住自己的节奏,让内心始终安然无恙。
很喜欢刘润的一句话:阅读不应该是爬山,更像是结网。
山,需要费力地攀爬;而网,允许我们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
如果对人生迷茫,读读人物传记,别人的悲欢离合,也许就有我们的答案;
如果觉得生活太累,翻开一本散文,那些宁静美好的文字,拥有让人恢复恬淡的魔力。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给人带来不同的可能性,让人通往更辽阔的世界。
关注诗词天地,愿你接下来的日子里,把读书当成习惯,停止内耗,向上生长,去与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
*作者:拾一。本文首发诗词天地,如需转载请联系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