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川(1915—2002),金寨县燕子河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地方从事少共工作。参加红军后,历任红27军班长、红25军营部文书、团总支书记、新四军四支队手枪团政委、2师6旅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31军政委、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建筑工程部常务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在北京逝世。

一、从小立下革命志

1929年,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席卷了整个皖西大地。汪少川的父亲汪永熙在永佛寺地区组织了一支400多人的红色赤卫队。年仅14岁的汪少川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影响下,也加入赤卫队,早早地参加了革命斗争。有一天,父亲派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到几十里外的天堂寨打探地主反动武装的虚实。接到任务以后,汪少川犯难了:该怎么打听出敌人的虚实呢?敌人在哨卡四周布置了大量警哨,任何试图接近的人都被驱逐了,根本就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汪少川心想:“要是完不成父亲交代的任务,就不能打掉这个地主反动武装,不行,一定要想到办法。” 汪少川转悠了半天,经过细致观察他发现虽然其他人不能接近哨卡,但敌人对乞丐没有戒备,有好几个小乞丐就在那玩耍,甚至还有里面的敌兵叫小乞丐帮他们买烟。于是汪少川就打扮成一个小乞丐,跑去跟他们一起在那玩耍,就这样,他终于摸清了敌兵的兵力情况。等他把敌情摸清后,就带着赤卫队奔向天堂寨,最后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次就缴获几十条枪。

1930年6月,国民党军队将赤卫队包围在金家寨以南的抱儿山上,赤卫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激战两昼夜,在击毙击伤200多个敌人后,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最后突围失败。汪少川的叔父和哥哥全部牺牲,父亲也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砍头示众。突围过程中,汪少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下了山崖,幸好被一颗树枝挂住了衣服,得以幸免,后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脱险,并躲进了深山里。敌人搜不到汪少川,就放火烧了汪家祖宅。母亲带着几个年幼的弟妹背井离乡,四处乞讨。后来红军打回来消灭了反动民团,汪少川才从深山里走出来。在父亲的坟前,汪少川发誓:血债要用血来还!

二、领导便衣队创奇迹

便衣队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遭受敌人不断摧残的特定历史情况下产生的,它是地方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在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和扩大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安置红军伤病员、筹款筹粮,利用敌基层政权为我服务,严惩敌对分子,扰乱牵制敌军,搞侦察、送情报、扩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1934年5月,吴焕先、徐海东派以夏云为队长、汪少川为指导员的一支12人的便衣队到霍山活动,这是皖西北地区的第一个便衣队。他们在穿插在“赤”“白”之间或插入敌后,或选择省界或几个县交界处,地形隐蔽、群众条件好、交通不便的地方开辟根据地。不久,即建立了一小块苏区,组建了中共霍山县六区区委,便衣队也发展到30多人,一直坚持到1937年4月。

当便衣队活动到罗汉尖后,有一天,汪少川听说当地有个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的朱超云,因不满蒋介石在东北的不抵抗政策,顶撞上级而革职在家。汪少川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可以争取一下,于是他就主动找机会接触朱超云。经过多次打探,他发现朱超云几乎每天下午都去一家固定的酒楼喝酒,而且酒后还经常大发牢骚,并与人发生冲突。观察了几天以后,汪少川断定这个前国民党军官怀有一颗抗日救国之心,所以就多次跟他一起喝酒,谈论当下时局变化,向他宣传人不分内外、一致抗日的道理。在汪少川的教育引导下,朱超云卖掉全部家产,自行购置枪支弹药,拉起了一支200余人的抗日革命武装,之后与便衣队联合行动,打击当地反动武装。

1936年5月,高敬亭又从部队抽出10名骨干,组成黄冈便衣队,任命汪少川为队长。汪少川带领便衣队艰苦奋斗20个月,创建了以大崎山、杜皮嘴为中心,东到浠水,北抵麻城,南达长江,方圆200里的游击根据地,成为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后方之一。

一天深夜,便衣队在街上见到几个敌兵酒后闲逛,毫无戒备,汪少川走上前去假装国民党军官,训斥说:“你们连长呢?”敌兵答:“连长睡觉去了”。汪少川说:“传我命令,快叫各排到学校操场集合,营部来人检查了。”不一会儿,敌兵集合完毕,汪少川宣布:“你们已经被红军包围了,我是便衣队队长汪少川,放下武器投降!”这时事先埋伏在学校周围的便衣队员冲出来举着枪,敌兵措手不及,都乖乖地放下武器,便衣队不费一枪一弹就解决了当地一支反动武装。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供稿:胡遵远

编审:龚建光 龚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