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理
第576期
新中国特级儿科医学专家
2001年9月9日,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个被称为“世界儿科的奥林匹克”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在儿科医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大会开幕式上,一位年逾古稀的女性老专家登台致开幕词。一袭宝石蓝的套裙、一口流利的英语,儒雅的气质、学者的风度,博得与会中外专家们的一阵阵热烈掌声。她就是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儿科名誉主席、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首都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江载芳教授。
江载芳教授1926年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她和她的两位同学一道被北京儿童医院选中入医院当住院医生。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教授(1899.11—1994.1)生前曾津津乐道这样一件事:解放后不久,北京大学医学院地下党员名单公开了,令人十分惊讶的是,江载芳和她的两位同学都赫然名列其中,令人感叹不已。
江载芳在为儿童就诊
1955年,江载芳作为北京儿童医院的优秀主治医师以优异的选拔考试成绩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攻读研究生,针对当时我国小儿结核病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她立志主攻小儿结核病的防治技术,毅然选择了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苏联医学科学院下设的结核病研究所专攻儿科。4年后,江载芳学成归国,带回的不仅是副博士学位,还有防治结核病的先进技术。回国不久,江载芳教授就在小儿结核病治疗技术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当时国际学术界有一个公认观点:结核病忌用激素。但她发现,激素具有抗炎、降温作用。她大胆尝试应用结核病药物与激素联合治疗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和胸膜炎,取得满意效果,最终建立了肾上腺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结核病的经典方案。60年代,她首先应用侧脑室引流术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70年代,她又率先研究耐药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治疗问题,并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上世纪60年代初,位于通县的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要调她去创立儿科。当时的通县,条件特别差,去一次要乘两小时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一大段路程。但她毫无怨言,一切总是以事业为重。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不但在研究所创立了小儿结核专科,还在几个区的结核病防治所相继培养了小儿结核病专业医师,建立了全市小儿结核病防治合作网络和全国的小儿结核病防治通讯网络。当时的她胸怀理想抱负,很想创立一所儿童结核病专科医院,因“文革”开始,理想抱负成为泡影。70年代初,江载芳调回北京儿童医院,任内科主任。80年代中期,由内科主任转任儿科研究所所长。十年间,她呕心沥血,亲手建立了五个研究室即呼吸功能室、免疫遗传室、营养研究室、微生物免疫室、结缔组织病研究室和一个放免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轨道。江载芳教授已年过半百,她尽力抽出时间和精力,着重开展培养接班人的工作。江载芳精通英语、俄语,见院里很多大夫因“文革”耽搁看不懂英文,她利用业余时间办起了英语学习班,在每周二下午下班后义务教英语,学习班一办就是二十年,一方面解决了英语学习问题,还通过学习英语为同行们介绍了国际最新医学文献和技术。几十年来,她培养了24名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和一名博士后。经她介绍、推荐出国学习的学生约四十人,不少学生回国后成为学术带头人。
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不顾已年过半百的身体和年龄,勤奋努力工作,出色的能力和水平令美国同行钦佩不已。美方希望她多留一年,但她从培养新人的角度考虑,婉言谢绝了美方的好意,按期归国,介绍自己的助手赴美国接替她的工作。在美期间节约的一千多美元,也都全部用于为自己在国内的研究生购买试剂。回国后,江载芳教授帮助建立了和美国休斯敦医学院、德州儿童医院、贝勒医学院等的合作交流关系,并参与对美国医学生和住院医生的带教工作,获得外方专家的好评。她1991年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重奖三位在临床和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江载芳名列其中。党和国家为表彰她一生为儿科事业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多次授予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她还曾获得亚洲突出贡献儿科医师奖、国际儿科学会道格拉马其奖。
江载芳在家中与作者合影
江载芳教授常说: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内科、大外科发展较快,儿科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因此,只要是对儿科事业发展有利,我都全力去做。她倾心于全国各地的儿科都能蓬勃发展。她长期担任中华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国际儿科学会常委、执行委员,亚洲儿科学会常委,日本儿科杂志专家委员会成员,美国儿科学会荣誉会员。《中华儿科》杂志主编。全国各地有许多儿科专家与江载芳教授关系紧密,她曾到过三十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与很多外国儿科专家成了好朋友。谈起江载芳教授的学问和人品,中外专家的看法是一致,其赞誉也是质朴的、由衷的:江载芳做事很少有私心杂念,她总是替别人着想,心地纯真如一泓清水。
浓浓的故乡情结
江载芬、江载芳、江泽菲姐妹仨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是皇城根下的这片热土成就了她们的事业。对于故乡旌德,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完全陌生的。许是孩童时代在爷爷辈的只言片语中,她们对故乡才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姐妹仨开始与故乡逐步有了联系,与旌德有关人士建立了书信往来。
200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5月21日在江村举行视察江村一周年庆祝活动。县委专程派人前往北京,邀请在北京的有成就的江氏后裔参加活动。大姐江载芬听到消息后,不顾自己已近八十高龄的身体、不畏路途挤公交乘地铁的劳累,在家人的陪同下,奔波近两个小时,赶往县委领导下榻的宾馆,与县委领导进行了亲切地会面,听县委领导介绍了家乡的情况,她也向家乡来人介绍她们家族后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她们委派小妹江泽菲与她们的堂妹江泽茵(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亲赴故乡参加庆祝活动。
其后,二姐江载芳在黄山市出席全国学术会议期间,抽出时间来到旌德。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对家乡的发展情况进行实地了解,专门考察了县人民医院,与县医院的同行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大姐江载芬一直有回家乡看看的念头,可是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子女们在国外等因素,一直没有成行。京福高铁通车的消息传来,重新燃起了大姐回家乡看看的希望。家乡人民真心希望大姐在有生之年,回家乡看看。
2016年姐妹仨商议每人捐赠十万元,共计三十万元在旌德县设立“旌德县圆梦奖学助学金”,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2016年底,捐赠款已全部汇往旌德。江泽菲夫妇还整理了家里的私人藏书书籍,分类装箱,共7箱200余册,江泽菲亲笔手写列出了赠书目录,捐赠给旌德中学图书室。家乡人民会永远牢记江氏仨姐妹的浓浓故乡情结。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副主席)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