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理

第575期

2002年5月21日,旌德县江村溥公祠广场人头攒动,彩旗飞扬,热闹非凡。旌德县委、县政府举办的庆祝活动正在进行。主席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气度不凡的老太太特别引人注目。这位女士是这次活动的特邀嘉宾之一、工作在北京的江村江氏后裔、中国儿童中心的教授、研究员江泽菲女士。

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江泽菲教授祖籍旌德江村,她本人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旧时的官僚家庭。爷爷江绍杰,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后留学日本攻读法学,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历任吏部学治按教习,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苏州府知府,安徽安庆道尹。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北洋政府段祺瑞执政期间短期代理安徽省省长。民国期间任国会政治议会议员(1913.12.15)、国会参议院议员(1918.8.12)。现今北京国子监的一块进士碑上镌刻着江绍杰的英名。父亲江世炘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父亲一生体弱多病,但酷爱读书、购书,嗜书如命,不善生计。母亲刘世瑜师范学校毕业,大家小姐出生,能诗善文,就是也不甚通晓世事。但他们都是性格忠厚、心地善良、性情宽容的人,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


旌德江村

江泽菲教授兄妹五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个个学有所成。大哥江泽垓燕京大学毕业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1957年去世。三姐江载华燕京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从事编辑翻译工作,1969年“文革”中去世。大姐江载芬,二姐江载芳和江泽菲自己在逆境中奋力拼搏,历经坎坷,终于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事业,谱写出江氏一门教授三姐妹的佳话。

江泽菲教授1936年出生在北京,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出生后就一直深受父母的宠爱,加上哥哥姐姐们的百般呵护,儿时的她可以说是娇生惯养。不幸总是在非常时刻降临,抗战胜利之初的1945年,年仅45岁的母亲因病离世,此时江泽菲还是一个刚刚入小学不久的幼童。解放以后,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境也已不比从前。少年江泽菲早早懂事,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压力,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来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1952年年仅16岁的她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1957年大学毕业时,她的二姐江载芳已是北京儿童医院很有名的儿科大夫,在北京的医疗界也是很有名望的,(1954年《中国青年》杂志10期封面人物)。如果二姐说句话,她是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但组织上认为她们家已有人在北京工作,就把她分配至沈阳,江泽菲无任何怨言,奔赴沈阳,在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当儿科大夫。这一去,江泽菲教授和她的大姐江载芬教授就与新中国空军战斗机设计制造事业结缘一生一世。

大姐江载芬,1924年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英语系,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北京市东城区五一女子中学任高中年级的英语课教师。1951年国庆节后,一位在沈阳工作的老同学给江载芬来信,说是她们夫妻有意介绍一位她们十分了解的同事、从事飞机设计制造工作的同志与她认识联系。她们要介绍的这位同志,就是新中国战斗机设计制造事业的先驱、国防部601所首任总设计师、为新中国战斗机设计制造事业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黄志千同志。


江载芬、黄志千夫妇合影

黄志千,江苏淮阴人,1914年1月23日出生。1937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门。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一腔热血的他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报名参加空军,赴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就训,1938年4月结业后,先后辗转于云南垒允、缅甸八莫、四川新津等地参加飞机修理和飞机发动机试车等工作。1943年4月至1946年9月在美国进行飞机设计制造工作,同时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1946年9月奉命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制造公司参与中英合作设计战斗机的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经历,为他后来回国从事飞机设计制造工作提供了技术借鉴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1949年2月,黄志千不顾国民党空军当局要他回广州报到而后转赴台湾的指令,毅然决然地于1949年4月乘船离开英国,途经孟买、新加坡、抵达香港,在中共香港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取道朝鲜仁川,于1949年6月到达已经解放了的天津。9月,黄志千被分配到上海华东军区航空处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工作。1951年7月因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奉命到沈阳飞机制造厂任设计科代理科长,负责抗美援朝作战飞机米格9和米格15的修理维护保养工作,直接服务于抗美援朝空军作战的需要。1961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所(即601所)在沈阳成立,黄志千被任命为研究所的总设计师,任命书由当时的国防部长林彪亲笔签发。1964年2月4日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衔。同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601所任职期间,他在修理、仿制飞机的基础上,参与领导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的工作。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叶剑英元帅、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亲临沈阳出席庆祝大会。9月,两架歼教1 飞机从沈阳飞到北京南苑机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1964年,他又在摸透苏联米格21飞机性能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八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黄志千同志是我国航空工业科研和飞机自行设计制造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同志化名黄刚以中国进出口公司工程师的身份,乘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班机赴西欧采购测试设备,飞机在埃及开罗上空失事,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1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1952年8月江载芬与黄志千结为连理到黄志千烈士光荣牺牲,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但又短暂的13年。黄志千牺牲时,江载芬已调入沈阳工作,他们的三个女儿最大的还不满12岁。组织上为照顾他们一家生活,决定调江载芬回北京工作。

1971年,江载芬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直至退休。在校期间,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给博士、硕士研究生上英语课,同时兼任《大学英语》杂志的编辑工作。1989年至1996年期间,多次赴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由于她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原航天部“部属研究生优秀教师奖”荣誉。晚年的江载芬,一直笔耕不辍,平时喜欢写一些中英诗文,出版多本英语教学专著。2001年,江载芬已近80高龄,还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美国人写的《师从天才》一书。现今已93高龄的她,仍思维清晰,言语顺畅,持续坚持着唐诗汉译英的工作。三个女儿在她含辛茹苦的精心培育下,也个个优秀,人人成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黄志千烈士英年早逝,但他在601所所创立的科研团队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烈遗志,为我国空军战斗机设计制造事业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团队中有一位新中国航空届知名专家、继任601所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黄志千烈士生前的得意门生,江泽菲的爱人顾诵芬院士。

顾诵芬,江苏苏州人,1930年2月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顾廷龙,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与其侄儿、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一起研究《尚书》。1939年8月,与人合作在上海开办了和众图书馆,1960年起,任上海图书馆馆长 直至退休。是我国著名的古文献收集整理专家。顾诵芬1951年8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刚刚组建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贡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顾诵芬、江泽菲金婚合影

顾诵芬院士接承黄志千烈士未尽的事业,用三年不到的时间,研制歼8飞机成功,1969年歼8飞机实现首飞。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年,顾诵芬领导主持601所的飞机设计技术工作,加快了歼8飞机改进定型工作。1980年3月,歼8飞机定型。1986年2月,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飞机全天候型定型。1985年11月,歼8飞机白天型和全天候型被国家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4年6月12日,歼8II首飞成功。1988年3月18日,歼8II设计定型。


顾诵芬院士与歼八飞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歼8系列战机作为空军部队最先进的国产主力战机,担负着守卫国土的任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顾诵芬在国家航空科技委担任领导职务,在他的领导下,航空工业科技委飞机专业组开展了大规模的航空领域的专业研究,内容涉及通用航空民用机、大型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等。ARJ21新支线飞机是国家重大项目,顾诵芬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ARJ21飞机研制的关键时刻,顾诵芬受中航一集团党组委托,带领专家组对设计工作方案进行了评审,为高层最终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顾诵芬院士和江泽菲教授是在1962年8月结为夫妻的。他们俩的月下老人就是顾诵芬的恩师和领导、江泽菲的姐夫黄志千烈士。在601所工作期间,顾诵芬作为年轻之辈,一直是黄志千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事业上的好帮手。据江载芬回忆:1963年的一天,志千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小顾(指顾诵芬)当我的assistant(助手)了”。欣喜之情,情不自禁,跃然而出。1961年的一天,黄志千介绍江泽菲与顾诵芬认识,当时黄志千特别强调:按当时的政治标准江泽菲的家庭出身是有点问题的,有些涉及国家绝密的、太尖端的工作在婚后可能就难以参加了。被所里的有些人认为是只专不红的顾诵芬听后也不在乎这些。一年后,他们就组建起幸福的家庭,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比翼双飞。

江泽菲教授在当儿科医生的同时,主攻发育儿科学和儿科遗传学领域的医学专业研究,1963年至1964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进修遗传学,1983年至1985年由国家教委派往挪威奥斯陆大学遗传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7年调至中国儿童中心工作,直至退休。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