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兵,1988年2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同年加入总台阿拉伯语频道工作,担任编辑和记者。2012年,赵兵赴阿联酋驻外工作,至今已在中东地区连续驻外超12年,其间先后多次往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伊朗等国家。2017年,他担任总台耶路撒冷站首席记者,始终坚守和奋斗在巴以、黎以等重大冲突一线,亲历和报道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赵兵应邀向中国记协“新锐记者说”栏目来稿,讲述自己从业经历与感悟思考。写下这篇稿件时,赵兵仍独自一人奋战在一线。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新锐记者说丨当记者第三年,汽车在眼前爆炸

本文作者:赵兵

我是赵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巴以地区记者。2024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4年,也是我在中东地区驻外的第12年。

2010年,我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毕业。一直热衷于学校广播电视活动的我,毕业后进入总台,在阿拉伯语频道从事了两年编辑工作。

2012年的一个冬夜,我坐上了飞往阿联酋迪拜的航班,开始了在中东地区的驻外生活。

驻外不到一个月,我就被派往了阿富汗。在那里,我第一次目睹汽车炸弹袭击,第一次体会到冲突的可怖与和平的可贵;也是在那里,我学到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第一课——国际新闻做得好不好,在于记者离现场近不近。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次国际秩序的动荡,逻辑就藏在事件背后,细节就在现场之中。

之后,我的报道也几乎都与战争冲突相关: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我采访过从摩苏尔赤着双脚艰难逃生的难民,也曾跟随伊拉克军队攻入提克里特的步伐,第一视角独家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辗转于中东各国。

2016年,我再度前往阿富汗,1年时间,我经历了大大小小20余次袭击,甚至多次与爆炸擦身,被死亡的恐惧笼罩。

我不是没有犹豫、动摇过。

但当我看到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民众,看到那些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能幸存的人们时,我总是一次次被感动、被激励——他们尚且保持希望、顽强求生,作为一名战斗在国际新闻一线的战士,我又怎能轻言放弃?

2017年,我调任耶路撒冷。没来之前,我听过《塔木德》中的一句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驻站多年之后,我却想改一下这句话——“世界若有十分苦难,九分可能与耶路撒冷有关”。

耶路撒冷,这个被称为“圣城”“和平之城”的地方,在百年的历史与现实中却从未实现过和平。它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也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它不单是国家、民族、宗教间的矛盾,更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考验。

在耶路撒冷,我深深领会到——为何要坚持中国立场?

毫无疑问,中国立场代表着对国际公义的支持。在这里,我以中国记者的视角亲历和报道了2017年耶路撒冷大规模冲突、2018年美国驻以使馆迁移、2021年加沙大规模冲突等各类武装袭击和冲突。

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这是我驻外生涯的又一次大考。

那天是周末,天还没亮,手机防空警报软件刺耳的警报就将我从睡梦中唤醒。一小时内,长期遭以色列封锁和打击的加沙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以色列特拉维夫被直接命中。

这和我此前经历的冲突完全不同。

我在第一时间迅速完成发稿和连线报道,并向台内撰写了分析研判,说明此次冲突大规模、长期化的可能,然后驱车直奔特拉维夫遭袭现场,成为首个抵达的外国媒体。

冲突第三天,我又直奔最靠近加沙边境、遇袭最严重的以色列城市阿什凯隆,总台成为首个抵达加沙边境的中国媒体。

在那里,我进行了多场电视直播。其中一场直播开始前的两三分钟,附近忽然拉响了防空警报。百米之外,只见一枚枚导弹腾空而起,拦截来袭的火箭弹。类似的场景,我此后又多次经历。其间,在总台的保障和支持下,在持续14个多月的冲突中,我数十次前往以色列加沙边境、黎以边界的冲突一线进行探访,制作了包括300多条现场观察在内的2000余条报道。

2024年10月,当我再一次从以色列北部返回时,又亲历了伊朗对以色列的大规模导弹报复袭击。夜空中一枚枚导弹拖着火焰划过,而我们则被迫在路边停车,匍匐在一旁的壕沟里。

这样的生活苦吗?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和我并肩作战的加沙报道员更苦、更危险。

一年多来,我始终坚持与加沙本土的报道员们远程合作,他们和加沙普通民众一样,在战争中先后经历了家园被毁、流离失所、衣食无继、多次失联……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与我共同坚守,制作了近200条独家一手的现场报道,只为向世界展示加沙的真实场景。

我安慰和鼓励过他们,但我觉得,其实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国际新闻报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门,更或者说,是一条关乎国际公义、中国立场的战线。

枕戈待旦、不避火矢,发一时之先声,记历史之欣苦。

这条战线,我们愿守。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陈祖明彭婕妮 任金蕊

实习:叶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