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一书自去年出版发行来,立即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不到一年时间再版12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26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和评论,超1.5亿人次点击了解,被人民东方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获好书探中外十本好书和好书人气榜第一名,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浪、政帮智库等30多家媒体(智库)评为好书,获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报告文学第一名,2021年四川省版权作品创作奖第一名,从社会强烈反响中,我们看到了晏阳初的思想和梁漱溟、陶行知等先贤的思想一样,都“活在当代中国”。

为回应广大读者朋友的关切,本网特邀请《晏阳初》一书的作者苗勇先生撰写此文,并在本网首发,以解大家心中的诸多疑惑——

好奇——感动——仰望

——我为什么要写《晏阳初》

苗 勇

常言说:“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为家乡人物风情立传的情怀与梦想。唐宋八大家苏东坡在《眉州远景楼记》赞扬老家眉山:“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晏阳初是巴中人,很高兴我也是巴中人。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巴山文人,作为一个“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的凡夫俗子,也不能免俗,也有着浓厚的家乡情谊。现在想来实际上是一个“好奇—感动—仰望”的过程。

好 奇

最初知道晏阳初这个名字是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现在已记不清是从什么书上看到他的介绍,上面寥寥几笔,大意说晏阳初是世界上平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在世界都很有名望。在那懵懂的年龄,只知道他是一个“大人物”。他的贡献,当时懵懂的我并不在意,我所在意的是他的籍贯:四川巴中。我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

但此后每每与人谈及,说巴中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听的人大多摇头,说没有听说过,对他的贡献更一无所知。后来,我进入巴城读中学得知巴城有一个晏阳初旧居,便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时,才发现所谓的晏阳初旧居不过是一间紧锁的破旧瓦屋,门前挂着一个一尺来长的木牌,上面写着“晏阳初旧居”几个字而已。里面有一个小院,曾是晏阳初父亲讲学的私塾,晏阳初也在这里启蒙。我去时已办成了一所幼儿园,已经丝毫看不出这房子与一个誉满世界的大教育家有什么关系。当时我脑子就打了一个:“?”

再后来我到了外地读书,每每和同学提到各自的家乡和名人时,山东曲阜的同学说他家乡有孔子,眉山的同学说有三苏,内江的同学说有张大千,我的家乡在大巴山深处,实在是举不出什么名人来,我只好提到晏阳初,同学们纷纷摇头说“不知道”,说我“吹壳子”,我只好沉默,便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找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却发现少之又少。不仅巴中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甚至有一次,我在与一名巴中老乡摆龙门阵提起晏阳初时,说了好半天,那位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我哭笑不得。

出于“刨根问底”的好奇,我便有意无意开始收集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并深入实地去考察了解。

感 动

10多年来,我先后走访了河北定县、上海、湖南、重庆、香港、西南大学等70多个地方(单位)和晏阳初亲戚朋友晏大慧、晏鸿国,研究者潘家恩、张艺英、扈远仁、李行之等近100人,日积月累,慢慢地,手头就积累了一些介绍晏阳初的书籍、文章,对晏阳初的了解也一步步加深,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

感动之一:不为奖学金折腰的爱国情怀。当年,晏阳初以入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按规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可获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1600美元奖金对贫穷的晏阳初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他当时到香港大学读书,全靠朋友史文轩的资助和勤工俭学,经济十分困难,他一年的开销也不过100美元。这1600美元的奖金,可供当时的他使用16年。但当时英国有个规定,要获得这笔奖学金,必须加入英国籍。要改国籍晏阳初断然拒绝,引起香港大学轰动,学校不得不出面平息此事。面对香港大学校长索特的亲自劝导,他说:“为了区区1600块钱,竟要一个学生出卖自己的国籍,校长,恕我直言,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我是很穷,很需要这笔钱。但我郑重地告诉你您,这笔奖学金,我不要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试问,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

感动之二: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人生志向。生于乱世,作为个体的文人往往是悲哀的,胸中即便有万千锦锈文章也比不上寻常莽夫手中的三尺青锋。屈大夫唯有沉江明志,诗圣杜甫面对安史之乱也只有作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喟叹……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和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大学,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凭他的能力和学识,回到国内,高官厚䘵本是指日可待,他却解下长衫,俯下身子,躬耕泥土,立志不当官、不发财、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在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时,被蒋介石看中,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却委婉拒绝。年轻气盛的少帅张学良,在平教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800万大洋利诱,甚至关押了他的得力助手陈筑山,强迫他当官,他依然给予强硬回绝。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为此,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感动之三:强民富民的民本思想。晏阳初服务的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来最最令人忽略、世世代代受人摆布的劳苦大众,他用实际行动为世界贫苦人们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他在求学路上多次与“背二哥”(背夫)同行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为华工服务,发现“苦力之苦、苦力之力”,誓志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回国开展“除文盲、做新民”的扫盲运动,到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扎根河北定县十余年,探索出“定县经验”和“定县模式”,再到走出国门“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到1990年去世,70余年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他说:“我们为民服务,一定要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与当今我们党强民富民的民本思想高度一致。

感动之四: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成就斐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身边汇聚的人才,要么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如熊佛西、瞿菊农、冯锐、陈志潜、汤茂如、李景汉等人皆是美日等国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要么是国内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像孙伏园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姚寻源当时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高才生,而原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因被晏阳初倡导的平教事业所打动,辞去全国妇女联合会会长与全国红十字会会长之职,全身心投入平民教育事业。

这么多的优秀人才之所以汇聚到晏阳初的身边,既不是因为钱,当然也不会因为单单想尝尝艰难困苦的味道来“体验生活”当苦行僧。像陈筑山国立法政专科学校(现在中央政法大学)校长不当,拖家带口扎根定县11年,而今同是中央政法大学教授为区区一个协会副会长而写绝交信,同为知识分子反差如此之大,值得我们深思。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为国为民情怀:一个共同的信念,更重要的是晏阳初人格魅力。晏阳初自己说“三C”【Confucius(孔子)、Christ(基督教义)和Coolie(苦力)】影响他的一生,应当说晏阳初具有宗教博爱与儒家仁爱,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仰 望

不仅是感动,紧跟而来的,惭愧和汗颜也就一日一日地加剧了。于是,一个愿望就在心里悄悄滋生:总有一天,我要写一本书,写一写晏阳初,写出我心中的仰望,让许多尚不知道他名字的人,熟悉他,理解他,记住他,缅怀他。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邱建生教授说“晏阳初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当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时,能够使心灵感到温暖的少数几束光中的一束”,着实让人仰望。

仰望之一:晏阳初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契合。晏阳初提出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我们看到“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没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可以说晏阳初教育理念在当今都很先进,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对于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他并不反对外国好的东西。但认为,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务必彻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据;对于外国的东西,亦可引为参考,以期适应世界的潮流。晏阳初对“平民教育的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平民教育的信条是“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含有“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经验”的核心,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教育“双减”、实施乡村振兴等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跨越时空,他的理念与当前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革何其相似,两者不谋而合,高度契合。

仰望之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晏阳初在开展乡村建设时,通过深入调研,冷静分析后认为:“愚、贫、弱、私”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并相对应的提出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在“治愚”上,他重视文字的传授,研究制定了农民易懂易学的字表;推行农民易写的简笔字等;注重对于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修筑乡村露天剧场,培训农民剧团等。在“攻贫”上,帮助农民如何更好地生产生活,涉及传授和训练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农民利用经济合作方式组织自主社、合作社、合作联合会等经济组织;提倡农民经营副业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扶弱”上,晏阳初及其同仁根据农村医药卫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给农民传授保护自我的医治方法和鼓励农民自身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另一方面创建农村医药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以县为单位的保健组织卫生教育的开展,避免了因贫无法治病,因病加剧贫穷的恶性循环的出现。在“克私”上,通过公民教育,提高中国农民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晏阳初推行乡村建设方法,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是深入农民,和农民打成一片。晏阳初认为,要想“化农民”,就必须“农民化”,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国内文化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也都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与高官厚禄先后来到定县,最多时工作人员超过500人,“博士下乡”一时成为美谈。有专家说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

二是特别重视农村人才培养。30年代初,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其经验向全国推广,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设立乡村建设育才院,期间先后成立了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华西试验区等乡村教育实验区。由于抗日战争,“平教会”于1940年搬迁到四川,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晏阳初还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致力于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三是送科学下乡。以“送科学下乡”的形式,经常性的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针对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这是中国农民首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四是建立巡回书库。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利用流动书箱巡回于各村,将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书库书籍包括“平民读物”及“应用工具”。这是中国农民开阔眼界,首次看到更精彩外部世界的开始。架设无线电广播,以“农技电波入户”的方法,在县级设立一个电台,并选定若干类型村,建立村级收音场。这是90年前中国教育史上无线电广播在定县的首创,也是在全国进行农村教育广播的先例。

五是导生传习法。以“参与式推广的方法,以最经济、最迅速、有计划、有组织、能持续、能自动推进的教育方法。由于采用以上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定县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业丰收、农村景气、农民富裕,一时间定县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显赫一时。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高度契合当前的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

仰望之三:晏阳初让人类共同富裕行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上世纪四十年代,晏阳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访谈时就提出:“我要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五十年代后,晏阳初以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其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经验,他的足迹遍布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亚非拉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在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也曾系统地学习和引进晏阳初在我国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活动经验,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毫不夸张地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方方面面的思想汹涌而来,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接受者,是西方经验的“学生”;而晏阳初的实践,则揭开了中国经验反向传播的序幕。《晏阳初》出版,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这位平民教育的先驱者,从而让中国的现代先贤走向了世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我认为,古往今来,即便多少风流人物,也掩盖不了晏阳初的光辉。(完)

【作者简介】苗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知名作家,现任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山韵》,散文集《山民》、《散落的文字》,杂文集《小曲乱弹》,文论集《星星点点》,报告文学《丰碑》、《历史不会忘记》、《走出山旯旮的世界伟人》,小说《曾溪口》等16部;其中,《丰碑》获2004年首届报告文学奖,《巴山背二歌》获第二届全国职工新创歌曲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曾溪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