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元著《白河之光》、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初版、2023年6月重印版。
笔意流畅,诗文飞扬——作家诗人话《白河之光》
石中元编纂
网络时代,手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似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殊不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好书伴我过大年,我的感悟与众分享。2022年初春,由山东省图书馆主办、淄博市图书馆协办的第五届“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活动,面向社会读者征文。
安徽省的孙凤山先生(有散文诗集《一鸣集》等)选择了石中元的纪实文学《白河之光》作为回家过年的读物。在征文活动中,孙凤山先生撰写的“底色:白河精神观照与时代颂扬诠释——关于石中元《白河之光》美学思考”一文,获“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征文一等奖。
《白河之光》写出了那一代人的真、善、美,书中的诗文及哲理,读来让你怦然心动。孙凤山在征文中写道:“《白河之光》力图还原特定时期工程建设人物群像谱,以此来体现历史真实和文化性中所包含的精神价值和唯美取向。这也是《白河之光》最大的美学价值所在。”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美的交流,社会进步,文采飞扬,《白河之光》。来,让我们分享碧波银浪、白河诗篇。
第一节 碧波银浪、白河诗篇(1978年)
2022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笔者(石中元)的长篇纪实《白河之光》之后,诸多读者提供了新的内容,希望以后再版时能够补充进去。2023年6月19日,江山文学网【书香•芒种】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首次披露了新的内容,除此之外,本文再增补45年前“白河人”抒情诗篇,如下——
千里隧洞银波翻,好似天河降人间,淘起一捧白花花的水,喜得泪花花涌眼帘。潺潺流淌的白河水,滋润百里妫川,展望山水画卷。看,白河通水在今朝;听,庆祝大会的锣鼓喧天,1978年延庆出版,白河诗选——
《穿透卧龙山》:历年呵:卧龙山,卧延川,祖祖辈辈受熬煎。山后有水白流走,山前遇旱禾苗干。多少朝呵多少代,阻挡白河奔山前。如今呵:一面大旗插山巅,民工大战卧龙山。艰苦奋斗整八载,才把卧龙肚凿穿。调过山后白河水,浇绿万顷延川田。
《欢腾的时刻》:千米隧洞口,百里水渠旁,笑脸追逐浪花跑,锣鼓伴着涛声响。通水的一天盼到了,情似白河水流长。劈山凿洞洒血汗,八载奋战志如钢!流进咱的心窝里,流进塞外鱼米乡。
《地下筑长城》:群智降“三虎”(注:指隧道里渗漏水、石塌方、土塌方),铁手缚“长龙”(注:指14华里白河隧洞)。引来白河水,灌溉田万顷。喜看新延庆,一片江南景。
《斗志冲云霄》:白河浪滔滔,延庆春来早,开山又劈岭,斗志冲云霄。
《隧洞战歌》:战塌方,斗水患。岩石上留下了烈士的血,隧洞里洒满了民工的汗。山水淋得骨头硬,热汗浇得石头软。春秋在炮声中交替,日月在锤打中换班。隧道竣工初告捷,修渠筑坝征途远。
《继续长征大步迈》:大旱何须望云彩,地下长龙滚滚来。八年治水凿山洞,千重困难脚下踩。东水西调效益高,工农建设速度快。通水只是加油站,继续长征大步迈。
《白河颂》.李岳南:白河水,滔滔流,滔滔流水滔滔愁;自古延庆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坝外,女的在家喝菜粥......千百代,代代盼水穿山来。白河无情空流逝,盼水盼得头发白!山不动,川不改,农夫倚愁泪眼抬,靠天苗难栽。梦中借来“开山斧”,劈开佛爷顶上崖,爷爷的爷爷留神话——海眼山里埋......不靠神,不靠仙,燕山儿女十三年。十里滩头千声炮,钻山直下百丈岩。拦腰白河凿隧道,引来玉液珍珠泉。流进田里水变金,塞北比江南......注:20世纪70年代,作家李岳南先后在白河堡公社东湾村,庄科村下放劳动多年。后来他回北京市内,从报纸上看到了白河引水工程峻工的消息,欣喜若狂,夜不能寐,写下了《白河颂》。李岳南原名李耀南,河北藁城人。1948年任教于九龙中业学院,1950年后担任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副部长,《北京文艺》副主编等职。著有《李岳南诗文自选合集》等。
注:以上引摘编自:1978年3期、《延庆文艺》八开四版小报,北京市延庆县文化馆编。
第二节、《妫川文集》主编乔雨——抒情《白河之光》
《妫川文集》主编乔雨先生:《白河之光》之所以让我看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是因为作者“用狼的悲愤嚎叫,才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来投入写作。笔下的人物是那样鲜活,呼之欲出。让人们感到:作者就在与洪水过后,与那些衣衫褴褛、黑脖子、光着膀子,紧握拳头,喉咙嘶哑高唱《国际歌》的民工队伍中,在青年突击队打眼放炮的隧洞里,在放歌海陀山的文艺宣传队现场,也在那些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水库淹没区搬迁的村民里……作者如同海边拾贝般,把散落在白河工地的记忆珍珠碎片,精心地一一捡起,一颗一颗穿在一起,挂在共和国那个火红年代的丰碑上;妫川儿女要感谢石中元先生,他原本功成名就、荣归故里,该颐养天年了,但他却以历史的使命感和学者的责任担当,又拿起笔为家乡儿女著书立传,为的是把白河精神传承下去。不是吗,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
枫叶红于二月花,这些普普通通的“白河人”如同飘落下的一片片枫叶,由青翠的绿色变成静美的红色,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信念的坚毅。读到乔雨先生的《枫叶》一诗,诗人用博大的心胸,慈悲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纷繁的社会、追求人生的意义,《枫叶》发出了良知的声音——
彩蝶舞断了最后的疯狂
秋霜停留在血洗的枫叶上
那火红的依恋与张狂的痴想
再也不用在梦的边缘
徘徊彷徨
拥有了这满目杜鹃啼血似的绚丽
哪儿管他短篱的残菊为谁绽放为谁黄?
自是乱山深处的重阳
这别样的浓妆
已经浸透了那悸动的心房
萧瑟的西风
酿就了这楚天的秋色
冷冷的清霜
荡涤了那边西山的月光
在第一场瑞雪还未飘落的时候
就让我把你这渗透生命的色彩
收藏
在合起的《诗经》上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 乔雨诗画选(三十五)
“就让我把你这渗透生命的色彩\收藏\在合起的《诗经》上”……我突然感动了。自由不是靠施舍获得,它靠的是我们的意志,它靠的是《让灵魂自由地飞》——
现实造就不了
一片广阔的天地,或许
生活给予的只是
重负
和狭窄空间
而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
永远忠实自己,让自由的灵魂
像鹅毛一样飞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 乔雨诗画选(三十一)
小人物,真朋友。从细节折射了白河勤俭施工,集体友爱的精神,反映了白河精神自上而下的相互影响。正是这些来自底层的小人物,创造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历史,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了中国人的务实作风!乔雨先生的诗作《朋友》道出了当年“白河人”的真挚友爱——
喧嚣中给你一片/宁静/物欲横流的时代/给你一份
清纯
一首/乡村的民谣/带着淳厚与温馨/滋润你
干涸的心田
阴雨天同撑/一把/伞/骇浪中与共/一条
船
朋友/岁月流逝后的/童话/无悔历程中的
见证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 乔雨诗画选(三十六)。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白河人”的“相思”幸福永在!正如乔雨先生的诗作《匆匆的我走了》所言——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不要说什么再见/只道一声珍重平安!
我们曾经相爱/也曾旦旦誓言
然而爱情不都是永恒/缘尽人亦散
尽管是短了一些/可人生经历一场
催心折骨的爱恋/纵是短暂,也该欣然!
但我们毕竟爱过/而且爱得那么深远
也许正是过于深远/才留下这刻骨铭心的遗憾!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在我生命之页上/只留下你题的“相思”永在!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 乔雨诗画选(十四)。
第三节、作家诗人读《白河之光》
1.《北京楹联》原总编辑陈超——咏诵《白河之光》
银涛荡,壮乾坤。洞穿佛爷岭隧洞的那段岁月,给白河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体验。当年,陈超先生到白河义务劳动。1982年8月写下了《雨中参观白河堡水库工地》:“风慢雨急坠天低,雾云轻笼山似移。吊臂一支长桥动,弧光几点大坝奇。未有前人凿甜井,哪得万代饮清溪。两千六百英雄汉,汗水泥水入诗籍”。
1983年4月写《又到白河堡水库工地》:“又到白河貌已非,两山挽手扼喧豗。巨门横挡咽喉道,链轨平挪瓦砾堆。十年热汗八尺雨,万斗甘霖千樽醅。七一过后版图改,一粒明珠做丰碑。”
白河水静静流淌,“白河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但是他们身上的白河精神,却使他们青春永葆。37年以后,即2019年4月28日,陈超再次抒情《望海潮·暮春游白河堡水库》:“湖波摇碧,崖牵曲岸,岭拦巨坝连云。浓绿淡红,梨花似雪,岚浮古塞延伸。霞路向天门。侣凫戏湖内,歌漾情真。送暖东风,草花争艳,畅三春。/ 碑岩忆梦铭文。记奚人夜牧,驿马晨奔。兵甲戍边,群英荡寇,甘流养育山民。拦水聚千军。暗隧穿岭过,宝聚一盆。今日银涛震荡,绮梦壮乾坤。”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023年5月6日,在张义先生的组织下,延庆区文化馆“文学交流社”、“阳光与海”音乐书店经理韩慧兰一行18人与笔者一起,驱车来到风烟俱净,水天一色的白河堡水库,与水库工作人员一起分享了《白河之光》的读书体会。陈超即兴《聆石中元介绍白河之光有感》:人类最难为拓荒,君将岁月透阳光。坝寒岁梦争回放,血汗深层做点藏。画返当年花比艳,情临原景韵非常。夏风缕缕湖波涌,疑起和声奏羽商。
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有陈超诗词作品集《韵扬妫水》。陈超曾任《北京楹联》刊物总编辑,诗联赛事多次获奖。2005年退休后,又任8年延庆老教协会领导。善莫大焉!
2.记者谈《白河之光》
钢钎、推车、晚笛,奏鸣澎湃的白河交响曲。当年,延庆县广播站翟云、辛来生两位记者,隔三差五到白河工地采访。2022年4月,翟云撰写“我心中的白河人”:他们普通平凡,朴实勤劳,伟岸挺拔,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画出了一幅幅最美的图画。当1974年7月25日那场大暴雨来临时,他们谱写了一曲“暴雨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斗洪峰”的动人场面:“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已的一双勤劳的手,才能救自己。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要撑得起,腰杆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读到这里,我抑制不住情感,脑海中一幕幕与汹涌洪水搏斗抗争的画面映现出来,这就是当年的白河人、白河精神。
2022年5月,赵文新撰《白河之光点亮精神坐标》。岁月埋下我与白河的伏笔,草蛇灰线,直到捧读《白河之光》,震撼心灵之时,感受到遥远的呼应。几年前,我跟随延庆区文化馆组织的非遗采写组,到香营乡路过白河水库。美丽的燕山天池犹如碧玉镶嵌在高山之间,是延庆版的“高峡出平湖”。乡文化员说,当年修白河工程特别艰难。什么时候能系统读相关的书籍呢?那时候滋生的念头如水波,在我心海里折叠着涟漪。终于,读到妫川文集之《白河之光》,心海扩散着幸福的波纹。一个时代,需要用纪实的文体来记录它变革与发展,这个文体就是报告文学。居里夫人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石老师找人采访,查阅材料,完成《白河之光》,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3.作家读《白河之光》
当代诗人谷雷(姬顺利)读《白河之光》: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把我带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那些青春绽放的脸庞,像一朵朵在春天开放的鲜花。施工现场,车推、筐背、肩扛,大石块、小石子堆起整齐划一的高墙。照片之后是文字部分,第一章白河大禹:王虎、郭春云、许丛林这些老前辈跃然纸上。
里面收录了许丛林的一段话:我刚下到井底,就赶上了一场塌方。“哗”一下子,我一躲,那个楼工没躲开,一下子栽倒了,安全帽砸得陷进去一个坑。楼工的头被砸了个大包,话都说不出来了。如果那天砸的是我,可能就完了。将楼工从隧洞拉去以后,赶快送往医院,不碍大事。多亏戴着安全帽,才捡回来一条命。
通过这段话就能看出,白河引水工程有多危险,多艰难。书中写到:在修建白河引水工程的过程中,康庄镇榆林堡村的李桂兰只有17岁,就在白河引水工程隧洞出口调节池施工时,因塌方牺牲。花季少女飘落在雪花纷飞的冬季。工程虽然艰险,但是参加建设的全体人员,却能苦中作乐,越是艰险越向前。
书中还写到:“官厅与白河千年祸害多,生产受威胁,生活苦难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搞白河引水工程;“如今修水库,高坝拦长河,荒山变果园,旱地变良田”。告诉我们,修建白河引水工程要达到的愿景;“咱们众民工,国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争英雄”。告诉我们当年的建设们,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充满了雄心壮志。
读完这本《白河之光》,抬头一看,窗外已经透进鱼肚白色的晨光。这白色应该是洁白,它远是天边的鱼肚白,给我带来晨曦,然后就是一天的美好心情;它近是面前的《白河之光》,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延庆人为追求美好生活,怀着一颗洁白之心,艰苦奋斗,不计得失,为后辈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我思考,什么是幸福?这本书回答了我。你先扛着装满炸药的木箱,走上20里,肩膀压出血印,双腿累到颤抖;然后,漫步在花海,看着蜜蜂采花,蝴蝶戏蕊,偶尔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润肺的花香,你就会感觉到幸福。
你先在炎热工棚里伴着耳边吸血蚊子的嗡嗡声,看着天上的星星;然后,在酷暑的季节,来到海陀山顶,在徐徐凉风里数着满天繁星,你就会感觉到幸福......
3.《白河之光》作者石中元创作谈(两首)
第一首寻找白河人:清晨,我行走在妫水河畔,看到天上的吉祥鸟,披着霞光,驮着祥云,飞过佛爷顶,来到我向往的白河岸边。//黄昏,我站在高高的海陀山上,遥望白河水库的碧波银浪,流进了百里妫川、甜蜜了我的家乡。//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那是我梦中的眼睛,那是我昨夜的柔情,那是我心中的一片绿荫。//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追溯当年足印,愿与你策马同行,继续编织美丽的憧憬。
第二首《白河之光》出版随想:白河之光回头望,掩卷唏嘘岁月长。笑开妫水翻碧浪,共担风雨聚华章。
石中元2023年7月2日、重新改写于延庆淡泊湾书斋
《白河之光》作者简介:
石中元,生态环境保护作家、出版界高级编辑,其作品多次获奖。著有报告文学集《来自地球村的报告》、青岛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著有《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等三十余种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保健著作。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华文摘》转载过他撰写的“十谈现代文明病”、“人类回到了半健康时代”等随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