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你去哪个网红城市打卡了吗?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冠以“网红”之名,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客流量。
然而,当这场流量盛宴落幕之后呢?网红城市们留下了什么?
01
泼天的流量没带来真正的“富贵”
在流量的光环下爆红的网红城市,在现实面前遭遇了挑战。
各地经济数据公布后,人们发现,风靡网络的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并没有真正的“富贵”。
例如,从去年末火到今年年初的哈尔滨,上半年GDP总量仅为 2492.6亿元,增量为40.97亿元,名义增速为1.7%。,在东北F4(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中仍是垫底。
而凭借麻辣烫声名鹊起的甘肃天水,上半年GDP也仅达到396.22亿元,同比增长3.8%,低于甘肃全省的5.8%的增长速度。
就连去年一整年热度不减的淄博,经济数据也平平。
原本预期淄博凭借火爆的流量能够带动经济大幅增长,实现数据的飞跃,但实际情况却未能如愿,反而其经济增速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023年,淄博的GDP达到4561亿,增长率为5.5%,这一增速低于山东省6%的平均增速。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表明:网红城市并未带来经济的实质性飞跃,制造业仍是关键。
此话不假。
以淄博为例,尽管淄博的烧烤红极一时,但这并未改变其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淄博第二产业占比接近50%,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赖于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甘肃天水同样也是第二产业占大头,虽然天水市2024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的占比相比2024年上半年略有下降,但第二产业仍是其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
至于哈尔滨,尽管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64%左右,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2
文旅产业的“隐形价值”
当然,文旅产业也不是“一文不值”的。
文旅产业与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贡献方式。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石,对GDP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而文旅产业,则更多地体现在推动消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软实力等方面。
虽然不能让经济增长“起死回生”,但对于城市来说,流量与曝光度仍然带来了诸多益处。
首先,文旅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实当地民众的腰包。淄博烧烤,每天为淄博带来数万人次的客流量,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有网友曾为淄博烧烤业算了一笔账,如果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去淄博吃烧烤,若按人均消费100元计算,那么一年的收入可高达18亿元。
这些收入虽然相对于整个城市的GDP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个体服务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景点、交通、住宿等产业的繁荣,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其次,成为网红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一个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城市,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也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前来定居和创业。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淄博为例,在烧烤出圈之前,淄博就已经在围绕年轻人下功夫,思考如何让他们在这里好好生活。烧烤的火爆只是淄博城市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现,而背后则是淄博多年来对年轻人需求的关注和满足。这种对年轻人的友好态度和服务精神,不仅让淄博成为了网红城市,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者,网红城市在应对游客和网友的审视时,往往能够展现出高效的政府服务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游客的接待和服务上,更体现在对城市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一个能够迅速应对并解决问题的城市,自然能够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好评,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
哈尔滨的“退票风波”则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公关案例。当地文旅部门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行动,道歉、退票、整改,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和效率。这次事件不仅没有损害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反而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真诚和担当。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应对能力,正是作为服务者的政府应该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