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背影在脚下》以主人公韩军学习、工作、生活和所见所闻的感人故事为主线,反映了社会时代变迁和主人公的成长史、发展史、创业史。力求从众多建筑场景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一线建筑工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旨在弘扬时代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赞美城市建设者,赞美不负韶华、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全书历时6年完成,共18个章节,近60万字。
《背影在脚下》出版发行后,在陕西职工文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称:作者以一个普通建筑工的身份,用自己并不“生花”的笔为这群可亲可敬的小人物写了一部书,做了一个传,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建筑工人,让广大读者看到这么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职工作家,陕西工人报编辑记者兰增干称,这是一部奋斗者的故事,这是一部奔跑者的故事,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背影映在脚下,汗水洒在大地,这无疑是对奋斗者的礼赞!或许,正是这部作品写作的现实意义。
据悉,雷小红是一名70后作家,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写作,以创作散文、诗歌为主,曾获各种征文大赛奖项15项。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三届“全国书香家庭”、西咸新区“书香之家”者,多次获先进基层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记者 李铂岩)
《一部为小人物立传的书》(节选)
《背影在脚下》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作者雷小红的笔下,有城市、有农村,有工人、有农民,有市井、有工地,有历史遗迹、有现代建筑……场面大、场景多,生活画面广阔,描写的人物众多,有些人物是一大段故事,有些人物只是短短几句话,可是这些人在作者笔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者雷小红也正是通过这众多的人物把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得淋漓尽致,使得这个庞大的社会波澜起伏,汹涌澎湃。
这些年,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城镇到处高楼林立,哪一栋不是农民工建造,哪一处不留下农民工的心血、足迹和汗水,他们为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终日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整个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却很少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讲,雷小红的《背影在脚下》应该是在这方面弥补了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作者以一个普通建筑工的身份,用自己并不“生花”的笔为这群可亲可敬的小人物写了一部书,做了一个传,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建筑工人,让广大读者看到这么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背影在脚下》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雷小红从事建筑工作二十多年,不但了解、理解建筑工人,熟悉建筑行业,还对建筑和建筑工人有很深的感情。他经历过这群人的辛勤劳动,目睹了这群人的工作生活,他也清楚这群人的聪明智慧,还知道这群人在想什么、干什么、要求什么、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更明白这群人与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感情和关系。他曾经和这群人一起流汗流泪,和这些人一起快乐欢笑,他摸准了这群人的“脉”。这群人是他的兄弟姐妹,这群人身上有他的影子。也许就是这些,雷小红才塑造了这么一批具有社会担当、无私奉献的工匠之星、技术能手、新时代的农民工的形象,这些人物才在作者笔下典型丰满、生动感人。(周养俊 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邮政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奋斗者的礼赞》(节选)
这是一部奋斗者的故事,这是一部奔跑者的故事,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背影映在脚下,汗水洒在大地,这无疑是对奋斗者的礼赞!或许正是这部作品写作的现实意义。
主人公韩军是一名中专毕业生,在项目工地上由一个普通劳动者成长为一名技术员,但因年龄小常被工人反驳,逆来顺受的他看惯了人情冷暖,也经历了生死历练。他以“局内人”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不为人知的项目工地上奋斗者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项目进度为主线的写作铺陈,让读者随他的足迹踏遍了山山水水,同时又体验了建设者的不易、农民工的不易。
任何文学作品不能少了爱情,这部作品亦然。作品中韩军对于李琼和淑梅之间恋情、爱情的抉择,甚至与淑梅的新婚生活,描述得都恰到好处,“此处无声胜有声”。尤其是婚后见到初恋李琼时的心情,韩军内心是彷徨的、忧伤的,毕竟李琼是爱过他的人,而且现在内心还对他存有一丝希望。他内心无法接受李琼被王浩背叛的境遇,可他还是选择了表面上的释然。酒席上各种人等粉墨登场,王浩的蜕变,李琼的遭遇,同学间的冷嘲热讽……这些都映照了现实中的人性。作者的这段描述非常精彩,让读者阅读时如看电视剧一般,人物的表情以及内心世界纤毫毕露,看到紧要处恨不得上去扇王浩几个耳光。
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鼓舞年轻人奋斗的小说。青年人富有朝气,胸怀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践行者和接班人,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让人欣喜的是,《背影在脚下》是一部以年轻人不断追寻自我、完善人生、追求自我价值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韩军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通过自身努力闯出一片天地,最后探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作品看似平铺直叙,但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引人入胜,令人回味。书中韩军的所作所为,对当今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启示。真善美最终会战胜假丑恶,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作者在故事中给我们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兰增干 编辑、记者,职工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