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电  春去夏来,宁波市象山县的海滩边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忙碌的村民们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在海滩上采集蟹类、贝类等生鲜。如今,往日的“荒滩”已然变成遍地是宝的“金滩”。

“这些蟹、贝以前没那么多,后来滩涂上的草全部除掉之后才慢慢多了起来。”受访的一位村民指着远处的海滩区域,对采访人员说道,“以前那边全长着那种高高的草,成片成片的,现在你肯定看不到了。那边治理区管得很严,我们不能过去,只能在这附近采。”

村民说的草,正是世界最危险的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里的互花米草。

海滩“抢位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互花米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极强,生长速度极快,严重“抢占”本土植物生长空间,挤压蟹类、贝类等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致使鸟类因难以有效觅食而数量减少。同时,互花米草兼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既能靠海浪远距离传播种子,也能依靠根茎克隆繁殖近距离扩张,“死灰复燃”成为可能。

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部署要求实施的海洋环境治理项目。项目的目标正是将被入侵的海滩夺回,还原生动植物一个美好家园,为改善海洋环境提供助力。

去年年底,工程第一阶段的互花米草全面治理工作已经完成,海滩“抢位战”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互花米草多样的繁殖方式与极强的环境耐受力直接导致了治理是一项艰难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

因地制宜,丰富物种多样性

“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刈割、翻耕、深埋等治理工艺,历经多次翻耕整治,才能得到最好效果。”施工总承包单位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振兴介绍道,“我们利用搅碎的根基为其他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抓住季节关键时间节点,播种本土水生植物,让这片滩涂重新‘活’起来。”项目团队采用“除治+管护”模式,定期对治理区进行翻耕,同时遵循自然节律投放原生动植物,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

每年的3到5月是最适合放养贝类苗种的时候,也是各种水生植物播种的最佳时期。经过几轮翻耕,滩涂逐渐具备其他水生植物生长条件,随后,团队在这一时段有针对性地在滩涂上播种翅碱蓬、芦苇等植物,并投放缢蛏等贝类生物。“才刚种下去不到几天时间,翅碱蓬就已经生根发芽了。”施工单位一名技术人员高兴地说道,“这远超我们预期,表明我们定期翻耕管护的工作有效果了,这条路是正确的。”

“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热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求,单一物种霸占环境绝对不是我们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想要的结果。”总承包单位项目党支部书记黄相阳说道,“现在是互花米草,未来也许是其他动植物,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随着生物多样性投放工程的进行,治理区底栖生物增殖效果逐日明显,治理后的滩涂吸引了大量白鹭等鸟类驻足栖息。然而,仅依靠人工投放与种植特定动植物显然不够,项目团队在推进治理区翻耕与生物投放工作的同时,一种采用斜撑组合式结构,利于野生贝藻附着、繁殖的人工生物礁也在紧锣密鼓制作并投放中。相信生物礁投放后,治理区将呈现出物种更富、水质更清、环境更好的图景。

展望未来,人与生态和谐共处

滩涂的修复对生态环境的助益,苔农感受最为真切。今年春季,深受本地人喜欢的餐桌美食——浒苔,其产量、质量均有所提高。苔农向采访人员表示,浒苔经简单清洗、晾晒后,就可以以每斤60元左右单价出售,日收入可达2000多元,整个采收季预计可增加收入6万余元。

后续,项目团队还将持续推进海堤生态化改造、潮沟疏通、植被种植、生物多样性投放等工作,多方位、多角度打造人与自热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届时将有利于恢复象山两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水动力环境,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助力打造与海洋经济发展带相协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让更多昔日的“荒滩”成为“金滩银滩”。

(象山项目部黄锦晨、陈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