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类型之一。雷锋、焦裕禄、钱学森、袁隆平,这些人物事迹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正是因为人物报道的记录和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成为信息发布者,甚至是新闻信息源。媒体竞争已经不局限于媒体之间,而是要与所有传播者抢夺流量。因此,人物报道必须跟上时代脚步,一方面要守正,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传播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传播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守好舆论阵地。
一、守住底线,以平民化视角选择正能量人物典型
在全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获取流量,不惜采用各种低俗的营销方式。新闻媒体在抢占舆论阵地时要守得住底线,不用媚俗的方式吸引受众。要选择真实、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正能量人物,在平凡中彰显伟大。例如,外卖小哥跳下12米高桥勇救落水者;公交司机突发疾病,在昏迷前最后一刻停好车,保护了一车人的性命;新疆大叔帮助游客拖车,婉拒谢意后敞开外套露出胸前的党徽……这些平民英雄更容易打动人心。
在选择典型人物报道时,要选择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物。平民化的视角更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022年1月,天津成为全国第一个正面迎战新冠奥密克戎病毒的城市。天津广播报道了一名特殊的志愿者,这个名叫杨艳的小学教师曾是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两年来,杨艳从确诊新冠肺炎到目睹婆婆患病,再从被学校同事、家长接纳,最后主动成为志愿者。整篇人物报道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与命运的抗争,既有面对生死时的恐惧,也有被人间大爱关怀的感动。
为了保护新冠肺炎患者的隐私,确诊者的信息很少被披露。但这篇人物报道通过讲述杨艳的故事,鼓励了更多的新冠肺炎治愈者有勇气回归社会,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新冠肺炎治愈者接纳和包容。此稿在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刊发当天,无数天津人转发朋友圈,人民资讯、澎湃新闻、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发。
二、改文风、“说人话”,警惕“低级红”
挖掘人物的闪光点,捕捉人物的精神内核,是人物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更关键的是,媒体捕捉到的人物精神内核是否真的能打动受众。在全媒体时代,如果还一味追求高大全,塑造“完美”的人物,受众会毫不客气地选择无视,甚至在评论区直接开怼。人物报道要改变居高临下说教式的文风,要践行“四力”,深入采访,贴近百姓,用朴实的人物语言,引起共情。
笔者曾采访天津市道德模范、消防员郭绍博,讲述他带领消防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场一次次解救群众的故事。当我问郭绍博,冲向火场的时候害怕吗?他犹豫了一下说,“其实有时候也害怕”。我又问,“回家有过后怕吗?”他说,“后怕,甚至经常做噩梦,如果当时那根房梁砸下来再偏一点点,就再也见不到老婆孩子了”……
“美丽浙江”抖音号发布外卖小哥跳桥救人的视频时,外卖小哥说,“站在上面的时候我怂了,看到实在太高了不敢跳”……这种真实质朴的语言才能让人相信。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会害怕,这才是真实的人。但更可贵的是,他们虽然害怕仍然选择往前冲。
曾经有报道临产的护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一线;有报道法官一直加班,家人重病都没有去陪伴,本想宣传人物敬业的事迹,但社交媒体的舆论风向却变成了单位“没人性”,这个人“没有人情味”,这种看似树立人物典型的方式,反而成为了“低级红”。
三、紧跟热点,加快人物报道的发布速度
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记录、撰写拍摄、完稿审核等流程,而社交媒体的发布者则可以随手发布信息。当新闻人物出现后,自媒体随时可能出现在新闻现场,成为第一时间的记录者。而传统媒体得知消息,派出记者前往现场,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在传播速度上,传统媒体不具有优势,要从传播机制上加快信息审核速度,做篇幅短小、内容精炼的人物报道。
全媒体时代,用户习惯了迅速获取信息,迅速识别是否为感兴趣的内容。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在做人物报道视频时,需要精心剪辑,通过短视频抓住精彩瞬间,把最有冲击力、最抓人内心情感的画面放在开头,吸引受众观看。此外,为了加快发布速度,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丰满,也可将人物报道分段发布,上下段内容要有悬念,像电视剧一样吸引受众继续观看。
四、坚守社会责任,以故事凸显人物性格
社交媒体视域下,受众的注意力十分稀缺,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兴趣,使之愿意读下去,这就要求人物报道更注重故事性。用感人、有趣的故事细节凸显人物性格,减少空洞的描述,更不能直接堆砌事迹材料。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津云新媒体集团创作的短视频《臊子书记》,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讲述的是天津扶贫干部宋鹏在甘肃通过互联网扶贫,帮助村民打造互联网电商模式,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新的致富路。该短视频采用了记者跟随式报道,通过深入采访,用镜头记录宋鹏的扶贫故事,全网访问量达2000多万。
社交媒体信息虽然多,但片面、夸大甚至虚假的内容也夹杂其中。因此,要做好人物报道,必须发挥专业媒体优势,打造深度、立体的人物报道,以更权威更专业的方式,彰显媒体公信力。
2020年2月22日凌晨,天津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单玉厚在单位宿舍突发心源性猝死。天津广播迅速派记者深入采访单玉厚的妻子、儿子、同事等多人,详细讲述了单玉厚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让一名从小立志报国的退伍军人,退伍后尽职尽责的局长形象,在受众面前鲜活起来。该篇人物报道十分详尽,长达7000多字,但每段故事都十分生动,网民留言为这位好领导点赞。由此可见,虽然人们越来越被短视频所吸引,但是深入、生动、翔实的人物报道仍然能够打动人心。
五、构建新媒体矩阵,通过多渠道、
多方式呈现,形成规模宣传效应
新时代的人物报道要想产生影响力,就要做好融合传播,全面立体呈现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旗下拥有天津广播、今晚报、津云新媒体等。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中,天津广播、天津广播微信公号、津云App等多媒体联合播发了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天津老战士等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天津广播通过音频互动H5《歌唱祖国·我接力》、游戏闯关H5《寻找地下党》、“嘛叫天津范儿”微博话题互动及专题视频发布、主题海报等多种形式,吸引受众在阅读人物报道的同时,参与互动,受到好评。
六、注重互动性,打造人物报道的爆款产品
以往的人物报道更注重事迹的宣传,用单向传输的方式,即“我说你听”。社交媒体更注重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人物报道要有产品意识、用户意识,提高阅读量、转发量。
近年来,很多新媒体小编放下“架子”,有的甚至偶尔卖萌,与受众互动。通过互动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人物报道评论,而网民“神评论”的出现又再一次把报道内容推向高潮,吸引更多流量。例如,天津跳水大爷,哏儿都养老院的老人们,都是通过网民们互动转发逐渐成为热点人物。阅读、评论、转发不仅会提高人物报道的阅读量,还会使报道流量呈现几何级增长,成为爆款产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新闻媒体必须坚守思想舆论阵地,坚信“内容为王”,不断创新人物报道模式,让人物真正走进受众心里。
(作者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主任记者)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