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

瞄准明天10时44分发射

陈冬、刘洋、蔡旭哲

3位航天员即将出征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

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即将展开

这条“飞向太空”的征途

起点就在我国的西北大漠——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又被称为“东风航天城”

60多年来

一代代“东风人”薪火相传

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如今,青年一代“东风人”

正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

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近期

央视军事联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电视台

推出特别策划《飞向太空》

探寻这条通向宇宙的道路上

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密码

与风沙为伍寂寞为伴

他们守护“航天大动脉”

在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

有全军唯一一条军管铁路

铁路长270公里

曾是中心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生命线

因此也被誉为“通向宇宙的天梯”、

“航天大动脉”

铁路横穿巴丹吉林沙漠

途经河流、桥梁

弯道多、半径小、坡度大

在全国铁路线上也十分少见

常被水害、沙害、碱害、冻害、风害困扰

修建、养护这条铁路的难度极大

1999年

一次特运专列进场前3天突降暴雨

洪水冲毁铁路线2公里

为了抢修铁路

官兵们昼夜不停

连饭也顾不上吃

时任铁路管理处处长的赵宪科

不得不下达死命令:

“不吃!我处分你们”

最终铁路在专列到达前4小时

官兵们抢修完成

再回忆起那一幕

赵宪科眼含泪水

“火车驶过后

战士们累倒在旁边睡着了

我说,谁也别打扰

让他们好好睡上一觉”

1999年8月18日

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从这里驶过

当特运专列行驶至67公里处时

铁轨却被风沙埋没

专列只好在一边清沙中一边前进

一个多小时后才闯过沙害区

11月20日

神舟一号顺利升空

通“天”路上的卫士们

与风沙为伍,与寂寞为伴

他们很少看到火箭腾飞时的壮美

也很少听到烈焰震撼大地时的轰鸣

但在各项运输保障任务中

却书写着忠诚与坚守

为保神舟二号顺利发射

282名退伍老兵集体请愿

2001年元旦前夕

一年一度的老兵复员工作即将结束

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测试站的282名退伍老兵

却没有启程

原来,神舟二号任务在即

为使任务成功

曾执行过神舟一号任务

拥有参试经验的

发射测试站全体退伍老兵

集体请愿留队执行任务

推迟退伍

意味着可能失去最好的工作机会

但在老兵们心中

神舟二号任务是国家工程

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

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在留队的最后日子里

他们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进行着各项训练和准备工作

2001年1月10日

在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

和老兵们的护送下

神舟二号

从大漠腾空而起

任务圆满成功

老兵们带着执行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回到了亲朋好友身边

这距离他们原本返乡的日子

晚了70多天

完成“神一”到“神十”测控任务

他却无法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神舟”发射中

在距离发射场10公里的92号测控区

负责跟踪测量任务的

待发段、上升段、运行段及返回段全过程

是载人航天测控的第一棒

测控区这台叫做USB设备正常与否

决定了飞船能否准时升空

李乃忠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USB组原组长

参加了USB设备从安装调试

到建成投入使用的全过程

工作近20年

他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

历次飞船发射测控任务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一飞冲天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李乃忠在紧张地跟踪着返回舱

在这次任务中

李乃忠设计的方案得到检验

保证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后来

这个方案被运用到所有USB设备系统

也正是这次任务的出色表现

让他荣立个人一等功

2008年

神舟七号任务前

中心新上了一套测控设备

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调试工作

这次只有不到3个月

李乃忠带领大家日夜调试新设备

但就在距离任务发射还有10天时

他突然接到老家来的电话

80多岁的父亲因摔倒病危

一边是迫在眉睫的发射任务

一边是正盼着与他见最后一面的父亲

最终,李乃忠还是选择了任务

任务成功完成了

父亲却走了

对大漠航天人来说

没有什么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而李乃忠也用行动践行着

“任务至上”的誓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一路走来

载人航天精神早已融进

航天人的血液里

每一次的问天之旅

也都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

星辰大海,征途无边

浩瀚宇宙,尽在眼前

责编: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