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最高领导人即将到访塞尔维亚与匈牙利两国,贝尔格莱德与布达佩斯街头到处可见五星红旗。

巴尔干半岛因此也成为了西方媒体的关注焦点,欧洲对中国给这里带来的影响既期待又不安,尤其是德国人。

图片

众所周知,巴尔干半岛一直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发生在这里。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激进团体“黑手会”成员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

德皇威廉二世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欧洲几个大国在进行了一番“外交努力”之后,纷纷互相宣战,它们都认为自己有机会得到巴尔干半岛,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在这里点燃了。

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将几个小国捏合成了一个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期间,德国人再次将手伸向了巴尔干半岛。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剥削阶层归顺了纳粹,而塞尔维亚共产党人成为了南斯拉夫反抗纳粹最坚定的力量,他们与其它民族的共产党游击队一道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牺牲了170万人左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5年11月29日,在铁托元帅的领导下,王国被推翻,南斯拉夫联盟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名为南斯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这个国家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马其顿合并为一个主权国家,另外有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南斯拉夫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亲苏,又不亲美。

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经济成就堪称奇迹,1977年人均收入就已达到了1600美元,城市人口占70%,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它之所以能发展迅猛,得益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

作为巴尔干半岛核心国家,美国和苏联都想拉它,欧洲也愿意跟它进贸易往来。

 

但南斯拉夫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非常富裕,人均收入比最穷的马其顿、科索沃高出十倍,比如斯洛文尼亚人是7188第纳尔,而科索沃是730第纳尔。

铁托的政策是通过国家财政统一分配来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富裕,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不干了,还要中央银行把权力下放。

铁托在世时还能压住这两个富裕地区,谁叫得凶就撤谁的职。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但从不偏向克罗地亚。

1980年,铁托去世,就再没有人能镇得住局面,各种矛盾陆续爆发。

巴尔干半岛战略地位是如此之重要,西方国家就开始人为地挑起南斯拉夫最敏感的问题--民族矛盾。

到了1988年底,地方分裂势力已经坐大,他们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为独立建国做准备。

此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是摇摇欲坠,但南斯拉夫不一样,它并没有遭遇严重的经济困境。

南共联盟主席团主席舒瓦尔明确表态:政治多元化必定会形成多个政治中心,这会令南斯拉夫失去国家的统一。

然而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共盟”领导人坚决要将政治多元化进行到底。

美国和欧洲媒体向南斯拉夫发动宣传攻势。同时,曾被铁托赶到西方的“民主人士”也被送了回来。

马其顿“共盟”认为国家有分裂危险,呼吁立刻召开南共非常会议,选出新的领导班子,渡过政治难关。

1990年1月20日,南共第14次代表大会召开,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提出将“南共联盟”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党组织。

塞尔维亚和黑山则主张加强全国党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波黑和马其顿站在塞尔维亚一边。

在大会上,斯洛文尼亚提案以1165票对160票的绝对差距被否决,按“民主派”所宣称的民主精神,那么就应当实行塞尔维亚的提案。

但斯洛文尼亚全体代表集体退场,致使大会中断。接着克罗地亚“共盟”宣布不再接受南共的领导。

5月,南共要求复会,继续讨论政治问题,但马其顿“共盟”领导人却因为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达成私下交易,站在了塞尔维亚对立面。

7月12日,组织处于瘫痪状态的南共宣布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党”,实行议会制,南斯拉夫一下子就冒出了20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各唱各戏。

11月5日,南共彻底解体,南斯拉夫国家统一的核心力量消失。

200多个政党,一部分是极端民族主义路线,另一部分是西方代理人,两者的资金来源皆来自国外。

在一场匆匆进行的议会选举中,南斯拉夫天下三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反对派上台,塞尔维亚和黑山则由原共盟(改名为社会党)执政,马其顿和波黑反对派和原“共盟”势均力敌。

这个国家走向了解体之路,并正在酝酿内战。

分裂战争

党组织虽然没有了,但南斯拉夫仍是一个主权国家,有统一的军队、警察、行政系统在运转。

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成为了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族轮流坐桩。

但西方对这种格局并不满意,它们必须趁热打铁肢解南斯拉夫。

1991年5月16日,联邦主席团主席到期轮换,原主席约维奇(塞族)将按惯例换成了梅西奇(克族)

然而,梅西奇是克罗地亚分裂势力的代表人物,另外,联邦总理马尔科维奇和国防部长卡迪耶维奇也是克罗地亚人,他们要借掌权机会以主席团名义将克罗地亚独立出去。

塞尔维亚站出来反对轮换,在表决时,塞尔维亚(加它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票)和黑山一票,共4张反对票,阻止梅西奇接任主席。

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则投出4张支持票。

4比4,导致南联邦主席难产。

欧盟(当时的欧共体)立刻介入,在经过六周谈判后,梅西奇终于出任主席团主席。

而就在此时,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以国家权力停止运转为由,于1991年6月25日突然宣布独立。

6月27日,南斯拉夫人民军被派往斯洛文尼亚,准备以武力粉碎分裂势力。

斯洛文尼亚的地方武装和人民军爆发小范围战争,各死伤十余人。

7月1日,梅西奇宣誓就任主席后,正与塞尔维亚预料的一样,他以联邦名义将斯洛文尼亚的非法独立合法化。

7月7日,在欧盟斡旋下,双方停火。

7月16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国家行政机构撤出斯洛文尼亚,默认了斯洛文尼亚的独立。

克罗地亚图穷匕见,也要宣布独立。

梅西奇竟然以国家元首的名义支持克罗地亚自决独立,但这却出现了一个悖论--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克拉伊纳自治区也要自决独立。

西方展现出了赤裸裸的双标嘴脸:

南斯拉夫人民军阻止克罗地亚独立,那就是侵犯民主权利。

但克罗地亚地方武装阻止克拉伊纳地区的独立,那就是维护秩序。

克罗地亚人口480万,面积58538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浙江),克族占75%,塞族占12%。

克拉伊纳自治区是块宝地,有石油。克罗地亚在1991年6月25日非法宣布独立之后,两族就爆发了战争,人民军进来将双方隔开。

既然克罗地亚以公投方式独立,那么,克拉伊纳自治区也就公投并入了塞尔维亚,但克罗地亚拒绝承认克拉伊纳自治区公投结果。

7月18日,塞族与克族武装战争升级,人民军站在塞族一边。

接着贝尔格莱德军区、巴尼亚罗卡军区、铁托格勒军区全部出兵,海军则封锁了克罗地亚七个港口,使西方武器运进不来。

克罗地亚武装(国民卫队)面临被消灭的危险。美国和欧洲再次出手干预,双方打打停停。

欧美将此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解决,1992年1月2日,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战事才告一段落。

这场战争陆续打了半年多,代价是1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50多万克族人和23万塞族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亿美元左右。

好好的南斯拉夫在那段时间,战乱四起,变成一个没水、没电、没吃、没喝,很多人只能在地下室的烛光中过一天算一天的国家。

 

在皇马效力的克罗地亚球星莫德里奇小时候就经常躲在地下室,后来全家成了战争难民,颠沛流离,当然他是幸运的。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现在过得虽然不错,但再也没有那个强大富裕的巴尔干国家了,而且克拉伊纳自治区这类地区的战争风险依然存在。

南斯拉夫解体后,西方仍不罢手,美国走到了台前,要进一步肢解塞尔维亚。

接下来就爆发了规模远远大于之前小范围战争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波黑战争

这是欧洲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后,马其顿也独立了,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剩下了三个。

塞尔维亚和黑山又合并成了南联盟,后成为塞黑共和国,现在已经分家了,黑山共和国加入了北约。

波黑实际上不是独立问题,而是被谁吞并的问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黑萨哥维亚共和国,它的民族构成就是南斯拉夫的缩影,分别为穆斯林(伊斯兰)、克族(天主教)、塞族(东正教),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436万。

森林面积、水力发电、铁矿石、石棉、铝钒土、煤,均占南斯拉夫第一。

1991年,人口比例为:穆族44%、塞族31%、克族18%,混居。

被“民主”后,波黑出现了40多个政党,穆族的“民主行动党”自然成了第一大党。

1991年10月15日,波黑非法宣布独立。

穆族的伊泽特贝戈维奇就成了波黑总统,总理为克族,议长为塞族。

由于波黑独立后想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引起了塞族的不满,但克族却支持“民主行动党”的主张。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目的是:联合穆族,挤走塞族,再将波黑并入克罗地亚。

1992年3月1日波黑举行独立公投,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宣布:“如果波黑脱离南斯拉夫,那么塞族自治区也要公投独立。”

当天,萨拉热窝一个东正教堂正在举行一场塞族婚礼。

突然一群暴徒手持冲锋枪对教堂外的宾客进行扫射,新郎父亲当场死亡,来不及逃回教堂的亲友们也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婚礼血案谁干的?是谁指使的?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但成功引爆了波黑战争。

3月3日,波黑正式独立,各派武装开始混战。

3月18日,在塞族武力占优的情况下,德国介入,三方停火。

4月7日,美国突然宣布承认波黑独立,站在了穆族一边。

塞族宣布五个居住区合并为“波塞共和国”,也要举行公投。但穆族和克族武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名,打响了大战。

 

风景如画的波黑田园,变成了战区。空中打击,并不是来自三方武装,而是北约战机在帮穆族、克族轰炸塞族地区。

1992年7月4日,战事出现转机,因为克族突然宣布成立“赫波克罗地亚共和国”,背叛了盟友穆族,双方开战。

年底,在美国斡旋下,三方停火,战后地盘格局:塞族占有70%、克族占有20%,穆族人口最多,但地盘只有10%。

穆族认为自己中了克族的圈套,克族没出多大力,居然就捞到了20%地盘,他们去向美国告状。

1993年,西方抛出《欧文—斯托尔滕贝格和平计划》,想制止穆克两族的战争,但穆族决心要打下去。

 

顺便说下,提出“和平计划”的斯托尔滕贝格,就是今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老爸,他们一家都在为美国效力。

1994年4月,美国终于把双方搞定,不再狗咬狗,团结一致对付塞族,这就是“穆克联邦加邦联”计划。

战火重燃,塞族处于下风,最终地盘打成了:塞族占51%、穆克联邦占49%。

1995年11月21日,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方领导人在美国主持下,于俄亥俄州代顿小镇签定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

美国在巴尔干半岛获得了极大的战略利益,除了塞黑之外,其它基本上都是亲美政权,但代价是什么?

 

波黑战争历时43个月,近十万名妇女被强奸、死亡25万人左右、270万平民沦为难民、人均收入从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工业产值只剩5%,萨拉热窝供电能力只剩10%,供水瘫痪。

1996年开始,美国又去扶持科索沃叛军,制造了科索沃战争,1999年,北约参战,硬生生地将科索沃地区从塞尔维亚肢解出去。

 

科索沃战争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细说了。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被炸的那一幕。

从欧洲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大国会给巴尔干半岛带来和平与发展,“火药桶”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但东方大国来了,只要巴尔干国家能够与之精诚合作,相信巴尔干半岛会从一个“火药桶”变成一条“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光明之路!

路就在自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