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7日电(通讯员 杨建国)“一定要把梳子竖起来,这样才能让后脑勺的头发保持平整。”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巴新项目部的食堂里,工会主席闫嘉彬一边为职工理发,一边向我传授着经验。不一会儿,一个精神干练的发型呈现在眼前,同事对着镜子仔细端详,满意地评论道:“我们项目的发廊太及时了,这里的理发技术绝不逊色于专业理发店。”

自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哈根城市道路项目开工以来,项目部调派了大量人员到哈根支援工程建设。与国内不同,巴新的许多基础民生服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理发行业便是其中之一。在哈根,市区内仅有一家理发店,且单次理发的费用超过了100元,大伙觉得价格昂贵,因此很少有人光顾。结果,职工们纷纷变成了“长发飘飘”的模样。我的师傅闫嘉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决定发挥自己的业余专长,免费为大家提供理发服务。

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午后的阳光分外刺眼,项目部的“发廊”开始了首次营业。“顾客”络绎不绝,闫嘉彬耐心地为每位同事理发,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直到晚饭时分才收工。理完发的大伙显得清爽而有活力,闫嘉彬擦去额头上的汗水,面带微笑地说:“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风采!”这之后,项目部发廊的营业时间就固定在了每个周末的下午,看着师傅忙碌的身影,我心里也打定了向师傅学习的主意。在一次义务理发活动结束后,我便向师傅提出了这个想法。“好哇!你要是学会了理发,咱师徒俩就能一起上阵为大伙服务了。”师傅欣慰地说道。

学习先从观摩开始。“每个人的头型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减短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持美观。”师傅为我做了一个示范,他先用卡尺将两侧和后面的头发理短,再用剪刀打薄,最后精修,我看得专心致志,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番。可真到要上手的时候,我却紧张了起来,拿着理发器比画了半天,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大胆一些,师傅给你兜底!”“你学理发也是为了让大伙受益,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头发。”在师傅和同事的鼓励下,我开始了第一次尝试。

理发确实是一门不简单的手艺,需要经验和耐心,我的第一次尝试,不出意外地失败了,看着左右不对称的发型,我不由得心虚起来。师傅接过理发器,一边补救一边指出我的失误之处:“理发时要常观察面前的镜子,边角的过渡可以先用牙剪打薄,再慢慢修……”同事的头发理完后比预想的要短不少,他却毫不在意,笑着对我说:“不要灰心,以后会越来越好,期待你早日出师!”

在师傅的耐心教学和大伙的包容下,我从一个对理发一无所知的小白,逐渐变得可以独立操作。每个周末,我都会和师傅一起为职工们提供理发服务。大伙纷纷打趣道:“咱项目上有了一个‘师徒发廊’!”

“下午需要理发的同事找我报名!”又是一个周末,我穿梭在各个办公室统计理发名单。这份为职工办实事的传统在师徒的传承中得以延续,在为大伙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项目部这个海外大家庭也愈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