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出版的

《求是》杂志2024年第3期

刊发文章

《坚守为民初心的佤山法治“老黄牛”

——追记“时代楷模”鲍卫忠》

全文如下↓↓

坚守为民初心的佤山法治“老黄牛”

——追记“时代楷模”鲍卫忠

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

在云南临沧的佤族村寨里,一首歌传唱着:“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这首歌见证了佤族人民的生活变迁,也传颂着一位佤山法治的守护者——鲍卫忠。这位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45载的风雨岁月砥砺他炽热的报国情怀,24年的法院工作生涯铸就他无悔的法治信仰,7万公里的执法之路见证他执着的为民初心,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去世。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鲍卫忠“全国模范法官”称号。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鲍卫忠“时代楷模”称号。

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鲍卫忠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

——他是许党报国的传承人

鲍卫忠出生在有着“班洪抗英保家园、班老回归祖国跟党走”光荣历史的沧源县,听着“阿佤人民唱新歌”成长,从小心里就种下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熔铸在他的血脉里。他1997年进入法院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就郑重承诺:“我出身边疆少数民族家庭,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个佤族孩子报效祖国的机会,这个恩情我将用一生来报答,我将干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他用一生不停歇的脚步,践行诺言坚守初心,生动展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图景。

鲍卫忠生前照片。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图

在法院工作的24年,鲍卫忠坚持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耐心细致、兢兢业业提供司法服务、开展执法办案,把党的温暖和公平正义送到边疆民族同胞的心坎上,把对党忠诚落实到每一次执法办案中。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在沧源县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在学习总书记回信的研讨会上,鲍卫忠讲道:“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达到村村寨寨,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阿佤山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随后,他和同事到班洪乡边境村与老支书们商议推进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探索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法和途径。2022年国庆节之后,班洪乡挂起“老支书调解室”的牌子,此时鲍卫忠已经去世1年。他像那棵抗英纪念碑旁的老榕树,根植祖国大地,茂密的枝叶伸向蓝天,以法治的力量守护着一方热土和人民。

2021年9月2日,鲍卫忠(左二)在沧源县勐角乡处理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供图

鲍卫忠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997年,21岁的鲍卫忠还在沧源县单甲乡农经站工作。当年雨季,连日的暴雨冲断了道路,鲍卫忠带领群众前往一线抢修,可塌方路面位于陡峭的山腰间。一边是万丈悬崖,一边是危峰兀立,山上还不时有落石滚下,谁上前去实地勘探?鲍卫忠当仁不让,卷起衣袖裤腿,抄起锄头就往前走。身边的群众一把拉住他:“上不得,踩塌了掉下去就死定了。”还有几名村民抢着去:“我们经常爬山,比你熟悉路。”争执中,鲍卫忠大喝一声:“谁都别跟我争!”看到一向温和的鲍卫忠急了,大家安静下来,默默看着他一步步试探性地向塌方路段挪去,最终确认了路面受损情况,带领大家很快制定出了抢修方案。鲍卫忠就是这样的人,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安全留给百姓,把危险留给自己。

2003年,鲍卫忠作为法院干警下派乡镇挂职,驻村开展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三村”建设工作。驻村3年时间里,他带领村干部排除重重困难,完成所在村200余户村民的旧房改造工作,让全村老少900多人住上了新房;修通5条进出村公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他深知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脱贫攻坚期间主动报名驻村,为乡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出谋划策。他带领贫困户种植的澳洲坚果现已果实累累,他看望过的老阿妈一直惦记着这个憨厚的年轻人……

山映党心,水拥党恩,赤诚初心怎么铸?鲍卫忠用一生给出了答案,他说:“为党工作是一生追求,为人民服务是一生方向。”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的司法事业。老支书说,鲍卫忠的为民情怀饱含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值得阿佤人民纪念他。

“团结紧,向前进”

——他是案结事了的法治航行手

沧源县人口不多,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且居住分散,案件所涉执行案款数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却直接关系民族群众的利益,决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沧源境内99%以上都是山区,抬头所见都是连绵群山,脚下所踏大多是崎岖小路,百余公里路程往往要跑一整天。执行工作性质特殊,作为当地执行工作的领头雁、团队的主心骨,鲍卫忠的心一边牵着百姓生活,一边牵着法律公正,把能动司法和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融入执行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

2021年8月3日,鲍卫忠(右二)在沧源县勐省镇处理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供图

他用心“磨案子”,做一名有力度的法官。“走着、听着、看着、写着”,这是鲍卫忠执行办案的八字“秘诀”。为了一个标的5000元的案件,他先后6次、累计行程400多公里到现场调解,只为促成案结事了人和。他相信,只要调解做到位,没有解不了的纠纷,没有打不开的心结。2021年8月,一个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有了消息,鲍卫忠冒雨驱车5个小时,终于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看到执行干警,被执行人从最初的躲闪转为强硬,气氛一时剑拔弩张。原以为鲍卫忠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没承想他却再次对被执行人做起了思想工作:“咱们都是佤族兄弟,有什么困难和我说,法律必须遵守,但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现场气氛渐渐缓和了下来,被执行人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诚恳地表示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鲍卫忠正是以这种“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磨掉了一件件要案难案,把案件的执行变成了一场场鲜活生动的法治课,把司法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他用力“践使命”,做一名有速度的法官。在全国法院为期3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中,鲍卫忠带着执行局全体人员列清单、做排查,仅仅用时3个月就化解了积压多年的41件“骨头案”,执行到位案款总额300余万元。他严格落实执行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要求,积极推动构建执行难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大力创新司法拍卖模式,实现100%网拍,财产查控变现效率明显提高。在这1095个日夜里,鲍卫忠熬白了头发,熬红了眼睛,身患疾病也顾不得休息,但他认为这一切都值得。

鲍卫忠(中)在工作中。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图

他用情“解难题”,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官。去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鲍卫忠都不穿制服、不开警车。“为何不亮明身份?大张旗鼓有何不好?”年轻干警不理解。鲍卫忠说:“老百姓看到警车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太好,而且容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将来工作开展。”面对急需用钱看病的执行申请人,他自掏腰包,瞒着同事们悄悄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了8840元执行款,直到其他干警接到被执行人再次打来的还款电话,鲍卫忠的“秘密”才被大家发现。看到被执行人因养殖的土鸡找不到销路而焦虑发愁,他当场掏钱买下3只土鸡,还主动当起推销员,养鸡场、活鸡、鸡蛋,几乎每天都会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他也因此被人调侃为“最跨界”的执行法官。

阿佤山远、澜沧水长,执行之路怎么走?鲍卫忠用一生给出了答案,他说:“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的尽头,是百姓的心头。鲍卫忠走遍了沧源大地的千山万水,访遍了阿佤村寨的千家万户,把遵法守法的种子播撒在阿佤大地。

“架起幸福桥”

——他是佤山百姓的贴心人

阿佤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龙竹的原产地和主要分布地。像巨龙竹扎根阿佤山一样,鲍卫忠扎根在边疆民族群众之中,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拳拳爱民心紧紧贴近人民。

沧源县群山延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法官们的工作常态。鲍卫忠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下乡到群众家,他会参与火塘边的聚会,让普法宣讲融入这“永不熄灭的火塘”,用地道的乡音、亲切的问候、耐心的劝解,将专业的法言法语变成握手言和的欢声笑语。他始终把百姓需求放在心尖上,他的妻子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来了电话一定接,看到信息一定回,当事人随时可以找到他。”他的办公柜子上贴满了便利贴,其中一张醒目地写着“司法救助,急!”那是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绿色通道。他先后为61位特困执行人申请到90.97万元司法救助,每一分钱都带着法治的温度、执行的柔情。

2018年8月30日,沧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在鲍卫忠(右一)带领下,开展执行工作专项宣传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供图

鲍卫忠经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子,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有一起发生在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长达8年的土地纠纷,被执行人艾嘎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案件的执行一波三折。鲍卫忠第一次去艾嘎家就吃了闭门羹,第二次,艾嘎更是喊来了10多个佤族亲朋好友,把鲍卫忠一行团团围住。危急关头,鲍卫忠毫不畏惧地冲到艾嘎面前,用佤语怒吼道:“难道你忘了我们佤族世代相传的族训吗?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请大家相信法院,这个案子我们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人群渐渐散去,可鲍卫忠还是连艾嘎家门都没能进去。第三次是佤族新年——新米节,鲍卫忠一早就带着自酿水酒、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叩响了艾嘎家的大门,一见艾嘎便含笑喊道:“兄弟,我们来跟你过年了,祝你年年大丰收!”边说边按照佤族的过年风俗把金黄的稻穗挂到了门上,把新米拿到了厨房,接着和艾嘎拉起了家常。鲍卫忠的真心实意打动了艾嘎,艾嘎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这起长达8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鲍卫忠就是用这种“人心换人心”的方式,弥合了一道道纠纷产生的裂痕,架起了一座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百姓怎么护?鲍卫忠用一生给出了答案,他说:“要成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人民利益无小事,对群众小事的处理中见党性、见原则、见人格。有人说鲍卫忠“每办一个案件,都会多一个亲戚和朋友”。他被当地群众称为好“普艾”(兄弟),他的葬礼那天秋雨绵绵,很多当事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壮志震山河”

——他是清正廉洁的公正执法人

沧源境内岭脉绵亘、植被茂密,赋予了沧源“山青、水绿、竹翠、景美”的“生态名片”,纵横交错的山岭间涌出甘甜泉水,恩泽阿佤世代人民。泉的儿女,心中常怀对泉的感恩和依恋,心性品行上更显泉的清澈与高洁。鲍卫忠涵养了一身浩然正气。在法院工作24年,担任执行局局长6年,他始终公正无私、敢于较真碰硬,给自己和亲友定下“不准为案件打招呼、不准接受送礼、不准打听案情”的“三不准”要求。面对说情打招呼,他刚正不阿、严词拒绝;面对当事人的误解,他从不抱怨,用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作出最好的回答;面对不实举报,他行正端直、无愧于心,积极配合调查核实,无半点委屈……群众称他为正义“鲍公”,这是对他由衷的赞许和肯定。

他的清廉也感染着身边的人。现任沧源县法院副院长的俸俊玲,时常回忆起自己当书记员时跟师傅鲍卫忠在大树底下啃包子的往事。当时,鲍卫忠一行三人到村里调解,中午原、被告都恳切地留他们在家里吃饭。可鲍卫忠的态度温和且坚定,带头走出当事人家,坐在大树底下给大家分自己买的包子,吃完还不忘叮嘱俸俊玲:“我们有规定,不能接受执法对象吃请,哪怕原、被告都不介意,我们也要自觉遵守。”自此,不接受执法对象吃请的纪律意识在俸俊玲心里留下深深烙印。同事李红英回想起鲍卫忠处事的种种细节,满是感慨:“有一年,一对老夫妇为感谢鲍局长,把一袋新鲜核桃往他手里一塞就转身走了,他有事耽搁没能追上老人家,没想到当天下午他又专程赶往老人家里留下买核桃的钱。”“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廉洁’的理念,但应该怎样做,鲍局长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在鲍卫忠的带领下,沧源县法院执行局自2015年以来办理的800多件执行案件中,无一起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鲍卫忠(左一)到村寨走访,与彝族群众交流。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供图

铁汉也柔情。生活中的鲍卫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常常给人如泉水潺潺般温和的感觉。他是孝顺的好儿子,10多年为瘫痪在床的父亲喂饭、按摩、擦洗身子。他还是多情的好丈夫,为爱人录制了吉他弹唱个人专辑,补上了迟到10年的婚纱照。他更是慈爱的父亲,一路小跑去接放学的双胞胎儿子,来不及擦干净鞋子上的泥土,就笑着递给他们出差时买的竹蜻蜓。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孩子们想看的科幻电影名字,曾许下陪孩子们长大、与妻子白头偕老的诺言……正是因为他这样用心生活,才能够对身边的人、对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才能把群众的需求时刻放在心上,把为民情怀深深根植在心里。

山坚如磐,水柔带刚,公平正义怎么守?鲍卫忠用一生给出了答案,他说:“我们办的不只是案子,更是很多人的人生。”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执法的刚正不阿,捍卫法官的原则底线,铸就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也是鲍卫忠的真实写照。佤山之巅,山高不辞细壤,故能造就横断山脉的奇峻秀美;澜沧江畔,长流不弃涓溪,故能成就澜沧水系的波澜壮阔;中华大地,无数个“鲍卫忠”不辞辛劳,在平凡岗位上以担当奉献的实际行动,唱响了新时代的人民幸福歌。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