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晨报四川8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诸德)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文化传统,渊源流长;其知识积淀,博大精深;汉服和汉文化就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衣冠文明。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相继组建了汉服、汉文化社团组织。2015年,四川省广元市对汉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张帅、王周镛(字逸少),通过商议也发起成立了广元汉文化协会,他们在广泛召集汉服、汉文化爱好者的同时,拜访青年传统文化学者东山先生请他给予指导和支持,并聘东山先生为协会名誉会长。几年来,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已在全市参加了文化旅游等数十场各类活动,精彩的演绎引起极大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自古汉文化“根植”华夏大地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

《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形式逐渐复兴。

 钟情汉文化巧遇“无衣”结“同心”

“谁在崖山遥望,叹我先祖炎黄;谁在书卷圈点,百家诸子激扬。谁在山林奋笔,传薪华夏火光…”2009年,一位名叫“无衣”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身着“奇装异服”并拍下毕业照。当时,不少同学都感到疑惑不解,这是玩“穿越”吗?不料他却自豪地对大家说这是“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非“穿越”也非演电视剧更非作秀吸引眼球。这位毕业生便是张帅,一个热爱并决心要把汉服汉文化传承下去的年青人。

2011年,在嘉陵江畔的广元城里,有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端午包粽子纪念屈原;七夕穿丝线望织女星;中秋拜月举行诗会,他们还组建了一个“利州汉风文化营”QQ群,便是“无衣”张帅他们自发组织的。也就是这年,从德阳到广元发展的王周镛,一个偶然机会进入到了这个QQ群。通过互聊得知“无衣”张帅和他一样,自小喜欢传统文化很快聊到了一起。其实,王周镛对“无衣”已有所耳闻,他还在想倘若他日有缘,共同为传承汉文化做点有益的事该多好啊。没想到就这样“阴差阳错”相识了。当王周镛了解到“无衣”有弘扬优秀汉服汉文化的梦想,两人更是“相见恨晚”,于是,两人开始为心中梦想而努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013年端午节,一场有声有色的“公祭屈原典礼”在昭化区平乐寺景区盛大举行,组织方是“利州汉风文化营”,发起人就是“无衣”他们,四川电视台二台还报道了此次活动。“无衣”告诉游客,纪念屈原正是纪念其爱国的情怀,他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2016年12月21日,在主管单位和登记单位的支持下,“无衣”张帅他们领取到了协会登记证书。其性质是由广元市热爱汉服、汉文化、礼文化等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位、企业及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法人团体。

2017年6月16日,张帅他们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在川信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文旅兴市、礼乐古蜀”广元市汉文化协会成立大会暨川北首届礼乐文化大典。会上,广元市汉文化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张帅当选汉协第一届会长,王周镛当选第一届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协会成立伊始,他们积极参与全国礼乐大会、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等汉服汉文化活动,如今,广元市汉文化协会在地方十分活跃。

坚守汉文化初心不断砥砺前行

“文化复兴,衣礼谐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是所有汉服、汉文化爱好者内心的呼喊,也是“利州汉风文化营”的初衷。作为“剑门蜀道、女皇武则天故里”的广元城,历史人文厚重,自然风光天成,一草一木都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足迹。阳光斑驳的下的蜀道,巍峨耸立的剑门,山水太极的昭化,风霜千年的皇泽寺,飞阁云栈的明月峡……无处不让人见到壁画上的霓裳飞天,乐曲绕梁,木牍上的文字飞白留长……

广元汉协坚持“复兴中国传统礼乐、弘扬华夏衣冠文明”为宗旨,以汉服为载、汉文化为核,致力于通过汉服妆容文化、礼文化、乐文化、节日节气文化、人生仪典、家族姓氏、传统工艺、传统音乐等方面来研究、创作、展演等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丰富会员文化生活,发掘、传承、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弘扬华夏礼乐文明,彰显衣冠上国之礼仪典范,促进广元优秀汉文化及传统文化健康积极发展。

近年来,他们参与策划、执行的市内外许多大型传统文化活动。第七届蜀道文化旅游节、走蜀道助申遗、广元国际女儿节万人相亲会、蜀道乡村旅游节、机关幼儿园开笔礼、昭化文庙加冠礼、广元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花朝节,首届利州山珍节,明月峡拜月大典,八尔湖亲水大典,广元市首两届青年集体笄礼大典;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广元黄茶专场推介会等大型活动场场获得成功。

他们创造的作品,策划的礼典,完成了端午祭祀屈原、中秋拜月、元宵灯会、七夕乞巧、上巳节祈福、清明祈福、祭孔大典、宗庙祭祀等吉礼,节日节庆礼仪方案的复原、执行;以及入泮礼、拜师礼、成人加冠与及笄礼、昏礼(出阁礼、正昏礼、归宁礼)等嘉礼,人生礼仪方案的复原、执行。精心编排的《学礼》在市第三届网络春晚上表现出色,还参加了四川历史名人工程之拜水都江堰拜水大典(李冰)、纪念扬雄大典等活动。

他们组织的交流培训,走进了百年名校重庆求精中学、川北幼专、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元中学、广元万达中学、广元天立学校、树德小学、市机关幼儿园等校园。积极参与四川汉服等组织的相关交流活动,不仅如此,见证了南充汉协、巴中汉研、阆中汉服的成立,分享兄弟协会的喜悦。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穿起了西方时装,摇滚乐曲被我随口哼唱,却又莫名其妙的心慌。是无助,还是彷徨?因为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我们拥有钢琴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丢了自己的衣裳。”这段话,每一个汉服的爱好者都能背诵,这哪里只是一件衣裳?这分明是对内心笃定的敬仰无比虔诚的坚持和弘扬。

广元汉协正在努力成为川东北传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先锋队。当问及汉协负责人王周镛,他何以对汉文化、礼文化的推广与践行如此执着笃定而充满信心?他是这样回答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国度,子子孙孙在血脉中流淌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骨子里拥有华夏民族不灭的星火,他们会永续发展、延绵不绝。礼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更应努力传承。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在广元汉协三周年生日到来之际,名誉会长东山先生欣然提笔写下“广德远应,元亨利贞;汉传千载,协从古今。”的祝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擎火炬而行,纵夜黑风高,亦光明在前。

广元市汉文化协会为复兴中国传统礼乐,始终坚守传承汉文化的初心,为弘扬华夏衣冠文明付出了高尚情操。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让汉服、汉文化不断在川北重镇广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