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参与者,特别是处于快速增长期和已经实现重大市场突破的独角兽企业,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催生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全球视角来看,独角兽企业数量和质量常常被用作衡量该地区创新能力与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下,如何持续激发独角兽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并推动其更有效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整体大局成为重要命题。
聚焦科技提升与融资优化
日前,在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独角兽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追踪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赛道从22个增至39个,从模式创新为主逐步转为技术创新引领。前沿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35家增长至2023年的249家。
“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涌现了一批超级独角兽企业。其中来自高端制造业、消费与零售、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了78%,去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中,超过一半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新生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强调,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巨大,因此要强化创新引领,勇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聚焦前沿领域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苦练内功,打造“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
为了强化独角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各地推出了不同举措。如北京市目前正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其申报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同时,对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承担重大任务的企业,将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将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纳入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为其提供先进算力支撑等人工智能生态支持。
在壮大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同时,资本的支持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记者进一步梳理各地颁布的政策举措发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被频频提及。例如,6月份,江苏印发的《关于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措施》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创投机构开发针对独角兽企业的专项融资产品,通过“贷款+外部直投”等模式,为独角兽企业提供长周期、低成本金融支持;在2024年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榜单发布会暨高质量发展产业对接会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共同签署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企业金融服务协议,从独角兽企业融资需求出发打造特色金融产品。
培育耐心资本,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也不断助力独角兽企业发展。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推出了总规模达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特别设置了1000亿元的专项额度,用于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获得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投入早期、小型、长期以及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活动中。
“政府+市场”
构建双服务、双培育机制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王江平说。
政策层面的有力统筹与规划至关重要。今年4月份,安徽发布《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聚焦新领域和新赛道,加大发掘拥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的独角兽(潜在)企业,建立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库,统筹项目、基金、人才、平台、场景等创新资源,“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鼓励国内外投资机构、咨询机构、孵化器、社会组织等专业机构积极挖掘和培育独角兽(潜在)企业,并根据机构发挥的作用和成效给予支持;8月份,湖北印发《关于支持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围绕“开展动态化培育发布”“实施精准化政策支持”“提供常态化跟踪服务”三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旨在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产业链条长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则遵循独角兽企业“基于生态、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的成长规律,构建了“4+X”培育体系。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在明确独角兽企业的定义和范围外,还提出了七项政策安排,包括挖掘培育、创新服务、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建设、资金支持、登陆资本市场以及空间需求保障等方面。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市场的认可也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北京为例,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纷纷推出创新服务计划,为独角兽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算力服务、市场推广等支持。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创新风险,还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一位独角兽企业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有关独角兽企业的政策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精准。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还在市场资源、应用场景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这让我们能够更专注于创新和发展,而不用为琐事分心。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地制宜激发“独角兽”动能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版)》显示,我国独角兽企业除了在数量上呈现显著提升态势,在规模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2016年至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近5000亿美元持续攀升至超1.2万亿美元,在2020年首破1万亿美元。
在地方创新能力、创业生态、产业布局逐步兑现的同时,各地为了培育独角兽企业,纷纷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培育独角兽企业,各地政府还遴选了所谓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以大力支持其发展壮大,92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23个省区市的63个城市。
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实践探索,为培育独角兽企业夯基垒台。北京市推出了“独角兽十条”政策,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参与应用场景建设,加大资金支持;江苏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掘培育具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的独角兽企业……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采取更多措施,继续推动支持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一是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二是支持独角兽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独角兽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掌握更多的“独门绝技”。三是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产融合作平台的作用,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围绕原子级制造、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五是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
撰文:特约记者 桂楷东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