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跨地区、多部门参与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酝酿、探索、起草、审议、通过……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保护法设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章,形成了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的法律制度。

2023年7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4类重点功能区;提出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等重点任务。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青海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目标,支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沿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建立,若尔盖、莲宝叶则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有序实施,推出了“长征丰碑”红色游、红原雅克音乐季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

甘肃明确三级展示体系:依托黄河风情线、黄河首曲等突出资源打造11个核心展示园;依托黄河干支流沿线文化景观与古道线路等打造黄河母亲、黄河楼等11个集中展示带;依托肃王墓、石佛沟、大墩峡等遗址遗迹和景区打造21个特色展示点。

宁夏谋划储备24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其中9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5个项目已建成;对黄河流域11类4129处文化遗产、29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

内蒙古大力推动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等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陕西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遗产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展示园。

山西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两条廊道,构筑以“两河一山”即汾河文化遗产带、沁河文化遗产带、太行文化关联带为牵引的文化空间纽带,建设13个主题片区。

河南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山东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大汶河文化遗产带,生态入海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以及多点联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载体。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新征程上,沿黄各省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必将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的好生态、好家园、好生活必将呈现更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