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卖杨梅的大叔一开口,竟是外语高手!
本文作者:刘亚巴黎奥运会,火出圈的不只有勇于超越自我的中国奥运健儿。郑钦文的“夺冠网球裙”、全红婵的“丑鱼拖鞋”、黄雨婷的发夹等“奥运冠军同款”的搜索量和销量也一路走高。
“在做了,在做了!”义乌的老板娘们在积极回应网友的同时,把流量变为销量,让人不得不佩服她们抓热点的能力。
从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带货”圣诞袜,到利用AI无缝切换36种语言和外商交流,义乌老板娘总能给人惊喜。
我们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探访,寻找惊喜背后的“密码”。
最高人民检察院
,赞127
(一)
早上8点半,我们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商城里各档口都已陆续开张,一些义乌老板娘集中在英语角,准备开始学习英语。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老板们聚在英语角“晨读”。《方圆》记者 张哲 摄
所谓英语角,是指商贸城大厅每周一到周五都会举行的学英语活动。有老师免费授课,授课的内容主要是做生意常用的语句。
比如货物是“goods”,盒子破了是“The box is broken”。义乌老板娘们边做笔记边大声跟读,她们当中许多人已经四五十岁,身价上千万的大有人在,但无一不认真专注。
我问她们,身价这么高了,为什么还要“卷外语”?她们说,外贸就是义乌的“看家本领”,学会外语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交流,避免翻译不准确或“中间商赚差价”。
早八“卷外语”的老板娘让我刮目相看。但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更多的老板娘告诉我,她们还是靠“散装英语”会天下客商。
记者采访一位经营玩具出口生意的义乌老板娘。《方圆》记者 张哲 摄
“其实我以前完全不懂英语。天天在市场里面跟客人交流,慢慢就会了。因为我们的客户大多来自非洲与中东国家,所以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波斯语,我现在都会一些。”
一位做玩具出口生意的老板娘告诉我,做生意最常用三个单词:价格、装箱数量、体积。记住这三个,就没问题。
采访开始前,这位性格开朗的玩具店老板娘原本在与一位阿拉伯商人交谈,因为我的到来,老板娘便熟稔地递给他一盒西瓜,用“散装英语”说:“Friend,sit and eat.”(朋友,坐,吃些东西吧。)然后与我攀谈起来。
听到她用“散装英语”也能沟通自如,我采访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采访前,我其实挺紧张——要采访外商,长期不用的英语还能不能“捡起来”?
行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内,随处可见外国商户。《方圆》记者 张哲 摄
但我没想到的是,许多外商的英语也不好——来自阿拉伯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外商越来越多,用单词、手势比画,反而沟通更顺畅。
比如我遇到几位采购鞋子的客商,他们英语不怎么利索。被问及此行目的,他们回答说是买“small shoes”(童鞋),接下去还要找“big shoes”(成人鞋)。
和老板娘沟通价格时,几个人就蹲在地板上,用黑色水笔在瓷砖上写单价和数量。一通写写画画,一单生意就做成了。
原来瓷砖也可以是做生意的“计算器”“笔记本”。《方圆》记者 张哲 摄
这与我最初设想的义乌完全不同。
商贸城里很难看见想象中时尚高端的商务场景,更没有“霸总”大手一挥谈下上千万的生意,这里还原着商业最本来的模样——买与卖。一支水笔、几块地板上的瓷砖,不太懂外语的老板娘们和不太懂中文的外商,在地板上神奇地做成了生意。
两位坦桑尼亚女商户,拥有头顶货物行走自如的本领。《方圆》记者 苏晨 摄
在商贸城里,我还遇见了两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女商户。她们身材高挑,头顶一大箱货物,从远处“飘然而至”。
我和她们的英语沟通并不顺畅。在我焦头烂额之时,一位在大门口卖杨梅的大叔伸出援手,帮助翻译了几句。我这才得知,她们是来义乌进购手工艺品的。
卖杨梅的“扫地僧”原来是外语高手!大叔笑着说,他每天都会挑些水果来商贸城卖,久而久之各国语言都会了些。
(二)
为了进一步了解义乌老板娘的“致富密码”,我在商贸城随机走访了一些经营户和外国客商。
记者采访一位经营切割瓷砖器材生意的义乌老板娘,她说做生意没有简单的,也没有不能谈的。《方圆》记者 张哲 摄
谈起创业经历,一家做切割瓷砖器材生意的店铺老板娘告诉我,这里没有不能谈的生意,创业靠的都是一点一滴,不管大生意小生意都要用心去做,因为“上门就是客”。
在一家经营小推车的商铺里,几位罗马尼亚商人正在谈生意。在老板的翻译下,我们与他们交谈起来。罗马尼亚的商人们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很喜欢义乌,所有想要的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价格也很合理。他还特别评价义乌老板娘“美丽、睿智”。
几位罗马尼亚商人正在和老板娘谈生意。《方圆》记者 张哲 摄
凭着把“芝麻黄豆粘成大生意”的韧劲和勇气,义乌老板娘不是在赚钱,就是在学习赚钱的路上。
但她们的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比如一家经营雨伞生意的店铺,她家的雨伞或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或采用新技术,就这样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近,老板娘也遇到了一些烦心事,她告诉我,网上有一些雨伞仿制了自家的图样,价格却很低廉,影响了销路。
这种“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小商铺,还是大品牌都遇到过。在义乌标杆企业之一——“袜业巨头”浪莎店铺里,店长告诉我:“2023年,数千万的浪莎假货流入市场,给企业销售和品牌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经过检察机关的努力,制假的团伙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帮助企业挽回了形象。”
浪莎袜业的一位女店长向义乌市检察院检察官反映情况。《方圆》记者 张哲 摄
义乌市检察院检察官告诉我,得知假货事件之后,检察院积极上门提供援助,第一时间派员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公安机关取证。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将制售团伙一网打尽,在护企发展的同时,对制假售假者形成震慑。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句话在义乌企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中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三)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每年有超百万名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此采购,常驻义乌的外商逾1.5万人。如此庞大的境外客商数量,给涉外法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我问检察官,办理涉外案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们说,仍然是语言障碍。
检察官时常面对各国犯罪嫌疑人,其中很多人掌握的语言并不常见。比如在某案件中,一名外籍犯罪嫌疑人只懂得豪萨语(闪含语系的一个语种),这可上哪去找合适的翻译呢?
检察官说,这就要通过口译能力较强的相关人员与外籍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对一”交谈,经其认可后,通过“个案认证”翻译资格,既解决了诉讼翻译的司法资质,又保证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严肃性。
“外商们都想多了解一点中国法律。”一位检察官告诉我,她在办案时发现很多外籍人士受制于语言差异和专业壁垒,即使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的法律常识也知之甚少。
为此,义乌市检察院与翻译机构合作,制作《外籍人士在义权益保护及犯罪预防指南》,并持续走进国际商贸城、涉外企业等地开展“面对面”涉外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义乌市检察院检察官在“联合国社区”进行英文普法。《方圆》记者 张哲 摄
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总人口数达到3万,兼具多国籍、多民族、多元素的特点,是浙江省社区居民结构最复杂的“联合国社区”之一。义乌市检察院联合义乌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来到这里,举办了一场面向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外籍人士的全外语刑法普法讲座。
讲座结束后,外商们都对中国法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直呼“great opportunity”(好机会)。
外国人学法律、老板娘学外语……这些在义乌随处可见的现象,或许就是义乌外贸经济繁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