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微纪录片《跑向生命的春天》播发,罗书坚父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纪录片导演、新华社记者刘潇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介绍她参与制作微纪录片的全过程。期间,她随同事跟拍了2024金华马拉松赛场,去了罗书坚家……

  她曾一直费解,生活如此不堪重负,罗书坚为何还要跑马拉松?

  走这一趟,她心里的疑问有了答案。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上万人的队伍,记者却拼命追踪他

  本文作者:刘潇

  (一)

  微纪录片《跑向生命的春天》在网上热播之后,我被好多网友的留言所感动。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真情感言,又把我带回拍摄的日子。

  那是4月初的一个早晨,当我从北京赶到浙江金华马拉松赛场时,一场暴雨紧随而至。

  为了防止设备被浇,我用衣服护住了镜头,躲进一个临时搭建的雨棚。有人说这场比赛可能要取消了。

  参赛的选手们聚集在起跑线处不肯散去。他们披着蓝色雨披,如同守候阵地的将士。

  我将目光投向罗书坚,他是我们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他聊了几句,他说,下雨天跑马拉松是常事儿,不会因雨停赛。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果然等到发令枪声。

  在汹涌的人潮中,我努力寻找罗书坚父子那辆跑动中的小推车,那是个特殊的标识。

  只见罗书坚不断在人群的缝隙中穿梭赶超,远远望去,小车像一艘飘在海上的蓝色小船,随着海浪上下起伏。

  这是罗书坚推着脑瘫儿子小柏跑的第70场马拉松。10年的生计奔波,10年的持续奔跑,这对父子的命运在希望与绝望、痛楚与欣慰的波峰浪谷间跌宕起伏,搏击挣扎。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大风大浪,才会有那份面对暴雨时的淡定从容。

  起初,我一直费解,生活已如此不堪重负,罗书坚为何还要跑马拉松?

  (二)

  小柏出生时便确诊了脑瘫,而后又出现癫痫并发症。病情的反复发作一次次让他陷入绝境之中。然而,我从未看到过他伤感,也没听到过他抱怨。他始终是在昂扬乐观地面对生活。

  在众多马拉松故事中,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对父子,并不在于罗书坚跑得有多远多快,而是在他们的父子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人性深处的柔软与坚韧——即便在如此脆弱的生命土壤中,这位父亲依然能播种下爱的种子,且能在漫长的马拉松奔跑中,勇敢地迎着风雨前行。

  罗书坚说,是马拉松把他从人生的至暗时刻中“打捞”出来。在奔跑中,不断突破的身体极限,给了他从未有过的自我认同感。跑步让他逐渐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也让他绝处逢生。

  在拍摄前期的选题策划会上,我们反复讨论,有那么多媒体报道过这对父子,我们怎么另辟蹊径,找到新的角度?

  导演刘潇和团队研究拍摄方案。

  从结构上来说,这次我们采用的是复调叙事,将父子投入马拉松跑步的经历与其不凡的人生故事结合起来。比赛中的艰难与其人生低谷的挣扎、困境的突围,穿插讲述。这就需要我们在两条线索之间寻找到更多的联结点,也要在马拉松赛场上捕捉到更为生动的细节。

  然而,拍摄最大的难点就是赛场跟拍。一场万人马拉松比赛,跟拍一个人就如同大海捞针,又如何在雨中,抓拍到细节和人物状态的变化?

  我曾专门咨询专业拍摄马拉松的团队,他们说只能靠几十人接力拍摄。摄影师分布在赛道上的各个点位,每个人跟着拍摄对象跑一段。

  显然,我们无法去搞人海战术,只能选择在起点处拍摄后,再从外围转移到下一个点位,就这样一站站地“追赶”下去。

  导演刘潇和团队雨中拍摄。

  第一次“转移”时遇上大堵车,车的速度还没有人跑得快。眼看就要错过第一个汇合点。我们决定弃车,冲进风雨中拼力追赶。

  也许正是卷入到这场风雨中,才让我对跑马拉松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在奔跑中,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迎着飘落的风雨,我努力跟上他们的节奏,在抖动的拍摄中,尽最大努力地调整着角度和呼吸,鞋子也因泥水而变得湿滑起来。

  在几次三番因呼吸急促而试图停下脚步时,我看到那些在雨中跑过20公里、30公里的参赛者,在他们的节奏与呼吸间,我有了再坚持一下的动力。内心也产生了对马拉松的敬畏,从而对那些风雨兼程的奔跑者,有了更加真切的共情。

  雨势渐弱,这给了我们喘一口气的机会,却给罗书坚带来麻烦。

  他时而将遮雨棚掀开,时而又盖上。他一会儿怕儿子受凉,一会儿又担心他被捂得太热。到了20公里处,他娴熟地给儿子换上尿不湿,用看护婴儿的方式百般耐心地照顾着这个15岁的男孩。

  (三)

  在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想知道罗书坚跑马拉松的动力从何而来?他为何能一直坚持跑下去?直到我走进他在浙江金华的家,才有了意外的发现。

  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背靠绿水青山的江南农家小院。院子里有着丰富的花草植被。晾衣架、椅子,还有一些家具,都是罗书坚的父亲用山上的竹子手工制作而成。

  庭院中那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氛围,与我想象中他们父子窝居在一个低矮简陋的民房中度日,有着迥然的差异。

  这时,一阵糯米的香气,从厨房里扑面而来。只见罗书坚的母亲端出一锅冒着热气的青团,热情招待我们品尝。

  导演刘潇走进罗书坚在浙江金华的家。

  在这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耐心与热爱。

  一楼是罗书坚给儿子精心打造的童话世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

  二层阁楼是一个宽敞的储物间,窗口处有个书桌,那是罗书坚的父亲写书法的地方。

  阿婆在楼下做着美食,阿公在楼上安静地写着书法,放学回来的小柏妹妹在院子里跟邻居家的小朋友嬉戏玩耍……若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如此恬静美好的生活,竟然是一个被脑瘫孩子折磨了15年的家庭日常生活的写照。

  (四)

  罗书坚父子的故事并非是父亲苦行僧般地一味为儿子付出, 而是他们之间相互给予、共同成长的过程。

  漫漫马拉松,仿佛是他在完成一个父亲的修行之路。罗书坚说:“很多人觉得我给了小柏很多,其实小柏给了我更多,给了我目标和人生的信念。”

  傍晚时分,罗书坚推着一辆户外骑行车带着小柏去山上兜风,那是小柏最开心的时刻。这辆被夕阳镀得更艳丽的橘黄色小车,每一处的精美,无不透出父爱。

  印象最深的是侧面的玻璃上,有一幅漫画。画面是罗书坚推着儿子奔跑的身影,旁边写着8个字——为爱奔跑,书写坚强。

  望着这对父子的背影融入山水之间,如梦似幻中,我恍然意识到,正是他们老少三辈人家庭的温暖,塑造了这位父亲的厚德秉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与人格;正是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田园,赋予了罗书坚一种美丽的情怀,而作为父亲,他对于小柏的这份托举、厚爱,堪比高山大河。

  罗书坚绝非一个痛苦的跑者,而是一个用心用情,努力奔向美好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

  这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也是一场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真实记录。

  时至今日,我一想到那场马拉松起跑时的澎湃场面,仍然会为之震撼。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如此执着地冒雨奔跑?马拉松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这么多跑者热血贲张?

  马拉松是我们观察时代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个体的生命不过一滴水,只有融入到江河大海中,才能够汹涌澎湃,激情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