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使命、重点任务、方法路径、根本保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长三角地区紧扣“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携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篇章。
2023年12月29日,浙江杭州东站,乘坐G7467次列车从杭州前往金华的郭均相成为2023年长三角铁路运输的第8亿名旅客。这也是长三角铁路年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8亿人次。
随着杭昌高铁黄山至南昌段的开通,长三角铁路目前已拥有25条高铁,高铁里程超过7100公里,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级城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这片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部发展热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高度精心谋划,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谋定而后动。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这一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起手布局,落子成势。
2020年8月20日,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这一重大战略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重要部署。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在总书记的亲自谋划、持续推动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组数据见证着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成绩:
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2.0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13.7%升至1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绝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里的重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壮大整体实力,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在做乘法。
“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
——握指成拳,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上海本地,提供由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一体化压铸机……
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金字招牌”。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这意味着不到1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下线。
——深度融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
“前方到站,苏滁商务中心站。”搭乘滁宁城际铁路列车自西向东跨过清流河,中新苏滁高新区便跃然眼前。
这是江苏、安徽两省合作共建的重要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招引工业项目310余个,协议总投资超900亿元,来自长三角区域项目数占比高达77%。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的东风,安徽省滁州市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每年新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超50%来自沪苏浙地区;近三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60%来自沪苏浙地区,为当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流经沪苏浙的太浦河上,两省一市交界处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尽管该项目跨越三地,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审批,建设单位只需要准备一套资料,跑一个部门,盖一个章。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实现市场准入登记标准、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创新步调的“四个统一”,经营主体身份在线“一次验证、全网通用”和电子营业执照可共享复用;企业开办时限提速至平均0.85天,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水平;截至2023年6月底,经营主体总量增加到3536万户,年均增速8%。
——发挥实效,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023年7月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立。
国家支持示范区“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成为示范区创建跨省域高新区最具特色的优势。示范区高新区将集成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区域一体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四年多来,正由过去省际交界的薄弱区域,展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2022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6,与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地位作用不断夯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作用逐年凸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更多精彩,详见2024年第3期新华社记者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景象》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