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向游客们挥手致意。次日上午,一篇《一见·当游客偶遇总书记》的新媒体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推出,在1100多字的简短篇幅里,回顾梳理了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与游客交流的生动画面,切口巧妙,视角独特。自此,“一见”栏目与公众见面,截至2023年11月27日,已推出160篇新媒体报道。

“一见”的寓意,既有见证现场、见证历史的第一见证,又有扫描全景、深挖细节的第一见闻;既有及时准确、观点独到的第一见解,又有视野宏阔、深远渊博的第一见识。每逢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就有“一见”新媒体稿件亮相,“一见”栏目以其独特吸引力、独家权威性,全方位、多层次展现总书记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历史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厚的人民情怀,相关稿件成为网上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的“先遣队”“轻骑兵”,是人民日报社扩大“三个覆盖面”(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发挥“三个作用”(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的创新实践。

聚焦第一现场,一山一水看时代关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山高水远,万里路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在时政活动现场,一句自然流露的叮嘱,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蕴含政治智慧,回应时代关切。

山一程,水一程,山水间寄寓着治国理政的高瞻远瞩与深远谋划。2021年3月,赴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一见”栏目第一时间推出新媒体稿件《山水间读懂总书记的“绿色之约”》,从“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为子孙后代留住美丽中国”“为幸福生活增加绿色指数”“为永续发展坚定责任担当”四个方面立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际,打开时空坐标,展现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实的生动实践。

全媒体时代给时政报道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一见”专栏来说,需要记者立足时政活动第一现场,敏锐发现选题,精选角度分析,第一时间推出。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次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库”的比喻生动形象、意蕴深刻,“一见”为此推出新媒体稿件《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走进总书记讲述的绿水青山》,彰显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理念,一如既往的情怀,一抓到底的担当,成为总书记海南考察配合性报道中的一篇佳作。

紧跟总书记考察足迹,“一见”栏目相继推出《走!跟总书记去趟田间地头》《跟着总书记的足迹品茶韵》《他脚步坚实走在田埂上》《循着总书记足迹,读懂红色资源中的党史密码》等短平快的新媒体稿件。看山,《总书记说,路子对了,就坚持走下去》从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切入,观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看水,《母亲河 幸福河——总书记的“治河”之策》写出了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部署;看林,《从总书记塞罕坝之行,解码“中国绿”》立足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探索中国发展的绿色奇迹;看田,《三个维度,理解总书记脚下的这片田野》从希望的田野上寻找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寻求耕地红线外增量的时代答案。

感悟领袖情怀,“一见”栏目推出《@志愿者,总书记宁夏考察提到了你》《@扶贫驻村干部,总书记在贵州讲的一件事和你有关》《@全体党员,这三个“德”要牢记》《@广大青年,这份来自总书记的期望,请查收》等稿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惦念的不同群体。《灾难面前,总书记牵挂着他们》,展现了总书记对受灾困难群众的关怀,对帮扶救助、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视;《总书记贵州考察提到了他》,从总书记考察期间提到的科学家南仁东入题,看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总书记同奥运健儿的10个瞬间》,梳理了总书记看望运动员的精彩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通过见人见事的生动表达,让时政报道有高度,也有温度。

挖掘思想深意,一言一行见“国之大者”

不同于纪实稿件的宏大叙事,“一见”稿件作为新媒体报道,往往从小切口入手,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关注的一件事、调研的一个地方为基点,再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其中的深意,展现总书记观大势、谋大局的大气魄、大胸怀。在目前推出的160篇稿件中,“深意”出现在标题里的有11篇,分别为《广东考察去了两个古街区,传递了什么深意?》《五中全会后习近平首次考察,这些关键词有深意》《三次用典,理解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意》《总书记关心这些特色产业,蕴含哪些深意》《总书记妙喻“石榴籽”,深意何在?》《三组词,读懂总书记走进一家民企的深意》《从习近平用典,理解情系香港的三重深意》《三句话,读懂总书记考察殷墟遗址的深意》《总书记提到的“三北精神”,有何深意?》《打造这个“样板”,大有深意》《总书记再提“长江文化”,有何深意?》。以《三组词,读懂总书记走进一家民企的深意》为例,稿件从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说开去,从难与进、危与机、担与责三组关键词,感悟总书记对民营企业的殷殷关切,也让读者更为深入地学习领悟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谋划发展的方法和智慧。

地方考察期间,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词——“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什么?“一见”栏目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三个维度理解总书记所说的“国之大者”》从“什么是百姓身边的‘国之大者’”“为何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如何做好心怀‘国之大者’”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总书记广西之行的深意。

“一见”栏目虽篇幅短小,却以思想性见长,跳出一时一地,深刻阐述局部与整体、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关系,在时空纵深中舒展文章脉络,彰显跨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

从一域,看全局。在《青海的“国之大者”》一文中,既有“从青海自身看,生态保护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的阐释,又有“从全局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国之大者’”的论述。《四川之行,从总书记的足迹看“国之大者”》文末写道,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才能避免“看山只是山”。文章继续阐释:“就如限于四川一省,眼里的,是农田、是村落、是古迹、是三江口、是高校、是企业;而若跳出一省看全国,心怀的,是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是文化传承、是生态环境、是就业民生、是科技进步,是‘国之大者’。”辩证的分析方法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让“国之大者”更加生动可感。

从当下,看长期。《梳理总书记2023年的考察行程,这条主线一脉相承》《总书记2023年去的几个村,都和这件大事有关》以年为单位,在总书记的全年地方考察行程中找共性、看主线。《十年新春访农家,总书记惦念的人和事》《这十年,总书记这样引领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这十年,“赶考”路上的红色足迹》则以“非凡十年”为单位,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让报道的厚度更进一步。《总书记为何连续七年看煤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次会议,传递哪些重要讯息?》则通过时间轴的延展,展现总书记对工作躬身落实、一抓到底的担当与作为。

深化融合传播,一招一式显清新文风

告别铅与火,跨进光与电,融合数与网,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场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增长识变之智、掌握应变之方、涵养求变之勇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一见”栏目相继推出4篇稿件。其中,《从3首老歌说起,“听懂”习近平主席香港之行》以国歌、《东方之珠》《我和我的祖国》三首歌为依托,挖掘爱国爱港经典旋律背后的深意。《重温“爱国三问”,读懂“爱国者治港”》,由“爱国三问”入题,从历史的答案、时代的答案、未来的答案三个维度解读“爱国者治港”。《三次到港,习近平都选择了什么交通方式》,从总书记三次到港选择三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入手,展现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彰显支持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务实举措,反映中央对香港始终如一的关心信心。《从习近平用典,理解情系香港的三重深意》则立足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高度,从“同向同行的为民情怀”“同心同德的家国情怀”“同根同脉的历史情怀”三个方面,梳理总书记在香港发表重要讲话、与香港同胞交流中引经据典的论述,展现总书记对香港的嘱托与深情。4篇报道从历史、文化、交通等不同维度立题,巧选角度,精准解读,立体呈现总书记对香港发展的战略思考,对香港民众的关心关怀,充分彰显总书记的领袖风采、人格魅力、文学底蕴,引发了热烈反响。

践行简约朴实的文风。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的第一站是辽沈战役纪念馆。“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总书记讲述的苹果故事令人感动。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见”推出《从“苹果故事”读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以平实的文字串联起锦州和延安两个“苹果故事”,一隅见全局,枝叶总关情,把时政报道写短、写新、写活、写深。“一见”栏目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以轻量化的形式打造新媒体话语风格,努力在表达方式上进一步创新。《总书记妙喻有“门道”》《总书记妙喻“石榴籽”,深意何在?》《三个妙喻,理解总书记为何心系科技创新》等稿件以妙喻立题,让重大主题变得具体形象。《九张照片,读懂总书记的贵州之行》《从一张老照片,看总书记与青年的故事》等稿件充分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可视化的方式让时政报道入脑入心。

锤炼求真务实的作风。时政报道既是战场,也是考场,每一次报道任务都是对我们组织策划能力、协调统筹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融合传播能力的全方位锻炼。前方后方联动,我们充分发挥本报时政记者的在场优势,以独家视角带领读者见证新闻现场,同时联动后方多个部门的编辑记者参与其中。统筹内容生产和队伍建设的关系,通过“一见”稿件采写的传帮带,对青年人压担子、给掌声,提升了一批“90后”的时政报道经验和水平,在团结中激发生产力、在耕耘中激活创新力、在干事创业中激励战斗力。网上网下联动,党的二十大期间,“一见”栏目登上《人民日报》报纸版面,聚焦新论述、新要求,及时充分做好解读阐释,以耳目一新的语言风格与特刊头条稿件形成配合呼应,《“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等见报文章,充分展现人民日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果。

创办三年多来,“一见”专栏传播取得好效果、赢得受众口碑,是人民日报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上不断研究探索的有益尝试,也是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成功范例。每一次落笔都是文风在行走,每一次传播都是人心在凝聚,为伟大时代做好宣传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解读时政要闻,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和新时代故事,在砥砺奋进中展现党报人的情怀、本领与担当。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