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黄令仪,我国微电子领域元老级专家,倾其一生致力于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80多岁时仍奋战科研一线,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01
“什么都自己动手干”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由于幼年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黄令仪早早埋下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志向。成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
因成绩名列前茅,黄令仪被推荐至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下终身之缘。进修期间,她与同学们一起听课和学习,课余时间则在初创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学成后,黄令仪返回华中工学院创建半导体专业,亲自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她还带领一批年轻的教工和学生风风火火地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她曾回忆说,“什么都自己动手干,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02
于无声处惊天动地
随后,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为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就此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能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黄令仪和团队开始逐一突破,他们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截至1984年,晶体管研发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但不久后,由于中科院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得到消息的黄令仪蹒跚地走出计算所大楼北门,禁不住失声痛哭。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03
“匍匐在地
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步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未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研究芯片。面对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黄令仪(右一)与龙芯课题组成员
胡伟武回忆说,“黄令仪老师年近八十岁时,依然从早到晚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有人劝她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别亲自干。她脱口而出‘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用青春与汗水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让我国摆脱无芯可用的局面。致敬,“国之脊梁”!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共青团中央、澎湃新闻、《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