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时间:2020-10-27
字体:
小
中
大
2020年10月22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和宁波两地联动召开。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当前疫情的不确定性,会议采用双会场视频连线、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本次年会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生态经济》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周研究员主持,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谭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超峰和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教授分别致辞。谭家林理事长主持了换届选举环节,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法稳研究员作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副秘书长包晓斌研究员和操建华副研究员分别对《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章程》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收费标准》进行了修改说明,与会代表全票通过。副理事长孙若梅研究员对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说明,与会代表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与会理事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
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由沈满洪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宋维明教授分别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政治经济学要义》《生态经济学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十四五”中国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自然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下半场由宋维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季曦副教授分别做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问题与绿色国际合作模式》、《驱动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变局对全球即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打开经济运行的黑箱:从经济思想史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变革》的报告。会议闭幕式由宁波大学商学院谢慧明教授主持,沈满洪教授做了总结发言。(编辑:龚建光)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周研究员主持,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谭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超峰和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教授分别致辞。谭家林理事长主持了换届选举环节,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法稳研究员作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副秘书长包晓斌研究员和操建华副研究员分别对《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章程》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收费标准》进行了修改说明,与会代表全票通过。副理事长孙若梅研究员对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说明,与会代表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与会理事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
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由沈满洪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宋维明教授分别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政治经济学要义》《生态经济学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十四五”中国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自然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下半场由宋维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季曦副教授分别做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问题与绿色国际合作模式》、《驱动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变局对全球即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打开经济运行的黑箱:从经济思想史看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变革》的报告。会议闭幕式由宁波大学商学院谢慧明教授主持,沈满洪教授做了总结发言。(编辑:龚建光)
共工新闻编辑: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
热新闻
视频推荐
电子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