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财经局 :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 喜马拉雅也不例外
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靠喂养“精神粮食”起家的喜马拉雅也不例外。 近期,喜马拉雅上线了借贷产品“听小贝借钱”,并在APP上为其开辟了独立入口。公开信息显示,听小贝借钱为喜马拉雅自有信贷品牌,喜马拉雅已经于2023年申请了听小贝相关商标,听小贝商标由北京喜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北京喜禾的实控人为喜马拉雅。 听小贝借钱的上线,意味着喜马拉雅在互金领域布局更加深入,从单纯提供广告导流向助贷转型。 实际上,喜马拉雅早在2017年左右就开始涉足金融领域,起初以联名信用卡业务为主,合作信用卡机构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2019年,喜马拉雅进一步渗入金融服务业务,上线了借钱产品“万达普惠万e贷”、“新网银行好人贷”。 喜马拉雅还上线了借钱导流功能,位于“钱包”中作为广告位展示,目前主要合作方包括360借钱、榕树贷款、度小满、借钱呗、好会借等第三方机构。 01 喜马拉雅迫切想要盈利 作为国内最大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并不缺流量。当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陷入存量困境之时,在线音频正在以罕见的速度增长。据中投公司数据,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年增长率约为69.4%,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201亿元。 喜马拉雅全场景MUA也从2022年三季度的2.84亿增长至今年三季度的3.45亿,其中移动端MAU同比增速21.2%,全场景DAU同比增速为12.2%。 然而,手握巨额流量的喜马拉雅却陷入了“不愁没听众,困于变现难”的局面。喜马拉雅在2022年冲击港股上市披露的财报显示,2019至2021年,其营收从26.8亿元增长至58.6亿元,但同期亏损金额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累计亏损99.13亿元;经调整年内亏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累计亏损20.47亿元。 近三年,喜马拉雅已经三次冲击IPO。2021年4月,喜马拉雅在美股冲击上市失败后,转而在9月冲刺港股上市,但结果也以失败告终。2022年3月,喜马拉雅第三次冲击IPO上市,但至今喜马拉雅的上市仍未传出进展。 随着IPO事宜迟迟未见进展,老股东逐渐失去耐心,喜马拉雅对于实现盈利变得更为迫切。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2年8月,喜马拉雅 CEO 余建军第一次对公司全体员工明确具体盈利计划:2022年实现第四季度单季盈利;2023 年实现全年盈利;5年后,实现年收入200亿元、盈利40亿元。“具体盈利多少不那么重要。” 余建军说,“盈利这件事的意义本身很重要,这表明喜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 全员会上,他要求全员 “竭尽全力”。 在迫切的盈利目标下,喜马拉雅上线了不少“短平快”的项目,从下场卖课、亲子教育到儿童智能硬件等等领域,喜马拉雅都曾有所涉足。而互联网贷款,作为流量平台最直接的变现渠道,喜马拉雅自然也不会放过。 在上线“听小贝借钱”之前,2022年喜马拉雅还上线过的贷款产品“小通喜花花”,由通联支付提供技术支撑,合作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另一方面,裁员作为最简单粗暴且能快速见效的手段,也被喜马拉雅用上,2022年以来喜马拉雅几度卷入裁员风波。 这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手段似乎还真起到了作用。据悉,2022年第四季度,喜马拉雅首次实现单季度千万级的盈利,这是喜马拉雅创业十年来首次实现盈利,并且已连续四个季度持续盈利。不过,喜马拉雅的盈利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有待观察。眼下,喜马拉雅更大的挑战还是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02 在线音频赛道硝烟四起 随着长视频、短视频、在线音乐流量枯竭,巨头们争夺互联网用户时长的战火终于烧到了在线音频领域。 腾讯对在线音频的兴趣十分浓厚,早在QQ音乐开辟出“听书”板块,引入《庆余年》《盗墓笔记》等原著IP有声小说。2020年4月,腾讯音乐对外发布长音频战略,表示将把长音频作为下一个音频内容消费的增长点,并通过酷我音乐推出“酷我畅听”。2021年4月,酷我畅听与懒人听书合并升级,推出全新的长音频品牌“懒人畅听”。 对音频行业感兴趣的互联网巨头,并非只有腾讯。字节跳动也试图从中截取部分流量,2020年6月推出番茄畅听,主打小说市场,在真人主播录音之外,用AI技术合成的主播声音演绎小说。虽然目前番茄畅听的用户规模和市占率还不值一提,但凭借抖音、今日头条积累的大量用户,未来想要赶超喜马拉雅FM也并非不可能。 除了腾讯和字节跳动两大巨头之外,B站也通过收购音频平台猫耳FM入局音频领域,网易云音乐在2020年9月宣布正式上线全新内容版块“声之剧场”,快手也上线了一款全新的播客类产品“皮艇”,进军长音频市场。 巨头抢食,在线音频赛道硝烟四起,喜马拉雅压力不可谓不大。 责任编辑:李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