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瑞浦收购还差“最后一公里” 行业“藩镇林立”扩张雄心显露
《投资者网》蔡俊 思瑞浦(688536.SH,下称“公司”)的烦恼,还在继续。 12月9日,公司公告收购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创芯微”)的新进展。目前,公司与创芯微的股东仍在磋商谈判,但尚未就交易条款达成一致。公司的对手方,包括17名创芯微的自然人和机构股东。 今年前三季度,思瑞浦的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13亿元、0.16亿元,各自同比下降44.63%、94.11%。与同行一样,公司将业绩下滑归结于终端市场不景气。 不过,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的当口,公司雄心不改。手握充裕的资金,公司左手继续推进收购,右手研发出MCU产品。这家主营模拟芯片的上市公司,是否能成长为“电子巨人”,值得观察。 “心心念”的收购 半年过去,思瑞浦仍在推进“心心念”的收购。 今年5月,公司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创芯微95.66%股权。之后,公司发布收购预案。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经各方协商,确定为182.76元/股,但最终价格尚待评估和协商确认。 资料显示,创芯微主营电源管理芯片。2021年、2022年、2023年1月至5月,该企业营收分别约2亿元、1.82亿元、1.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1.64亿元、-449.78万元。 收购的障碍,是思瑞浦与创芯微的股东还未形成共识。 预案里,公司提到过与芯动能投资、宁波益慧就本次交易部分条款尚未达成一致,后两者若后续决定出售所持股权,公司将以“择机按照本次交易相同的价格”收购。芯动能投资和宁波益慧分别持股创芯微3.82%、0.52%。其中,芯动能投资由京东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北京亦庄等发起。 同时,公司披露创芯微在此前的资本运作中,创始人与财务投资人曾约定,转让股权的行为需得到后者的书面同意。 12月的公告里,公司披露与芯动能、宁波益慧就交易主要条款达成初步一致,但“尚有少数交易对方未与公司达成一致,公司正与其积极协商”。其中的“少数交易对方”是谁,暂无更多披露。 截至12月11日,思瑞浦报收153.56元/股。收购虽遇坎坷,但思瑞浦已下决心通过扩张做大做强。 11月的调研中,公司表示“从TI(德州仪器)、ADI(亚德诺半导体)的发展史来看,并购无疑是模拟IC厂商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司也会继续在市场上寻找符合公司DNA的标的”。 扩张雄心的AB面 思瑞浦的雄心壮志,是主动出击,也是被动扩张。 主动出击的底气,为公司储备了充足资金。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7.63亿元,10月又完成新一轮18亿元的定增。 被动扩张的诱因,为公司核心业务受到冲击,补强第二增长曲线已迫在眉睫。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信号链芯片收入6.49亿元,同比下降37.33%,占营收的79.78%。业绩下滑,需求端疲软是一方面,但国际大厂TI的扩产调价更为致命。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今年以来TI扩产约40%,并从5月起全面下调中国市场的通用模拟芯片价格,以此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公司信号链芯片的毛利率56.63%,同比下降5.26%。 实际上,TI的进击造成国产厂家普遍受伤。今年上半年,纳芯微的信号链芯片收入4.1亿元,同比下降22.27%。同时,作为模拟芯片的两个主流厂家,思瑞浦和纳芯微还有去库存的压力。 2022年末,思瑞浦和纳芯微的同类产品库存分别为1.57亿颗、3.21亿颗,各自同比上涨79.82%、103.25%。库存量上涨,与当年需求端疲软有关。再叠加今年TI的扩产调价,国产厂家压力倍增。 今年上半年,思瑞浦的库存商品余额为0.5亿元,较年初减少约0.2亿元,去库存有所成效。相反,同期纳芯微较2022年底增加约1亿元,库存商品余额达3.1亿元。 无论怎样,丰富产品线是抵抗风险的必由之路。2019年起,思瑞浦开拓电源管理芯片,并陆续拿到安防、工业控制等下游客户订单,客户包含海康威视。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全球前五大模拟芯片厂家的合计市占率约71%,但大陆厂家体量较小,各家市占率均不足1%。国产替代有空间,电源管理芯片也成了新的必争之地。 今年前三季度,思瑞浦电源管理芯片收入1.6亿元,同比下降62.94%,占营收的19.75%。一方面,纳芯微因布局更早已形成更大的规模。今年上半年,纳芯微同类产品收入2.26亿元,同比下降0.79%。 而另一方面,思瑞浦电源管理芯片的品类并不丰富,即以线性电源为主,主要应用通讯和工业市场。与之相比,创芯微的同类产品种类丰富,客户包括OPPO、一加、小米等消费企业。因此,若收购成功,公司同类产品的品类、客户将实现增加。 车规MCU“藩镇林立” 半导体行业有个金句,模拟芯片的未来在MCU(微控制单元)。 MCU俗称单片机,包含内存、计数器、USB、数模转换等配件,设备齐全、功能多样,集大成于一身。但对模拟芯片厂家而言,打造一款MCU的难点在于数字信号的开发,以及数模信号的转换。 为了切入该赛道,2021年思瑞浦成立嵌入式处理器事业部,并投资2亿元研发MCU产品系列。事业部的工程师团队,不少来自富士通、英飞凌、TI等国际大厂。早前,公司披露过已完成首款工业级MCU流片,并补上数字处理环节的缺口。 11月底,公司正式发布名为TPS32混合信号MCU。资料显示,该产品内核选择STAR-MC1,而非传统的Cortex-M4F,即追求差异化和高性能。东吴证券在研报里指出,公司MCU产品前期会先切入泛工业市场,之后拓展到汽车领域。 漫长之路有了起点,但要想实现车规MCU产品的成熟,思瑞浦的挑战还很多。 一方面,车规MCU的国产化率不高,目前以国际大厂为主,市占率超90%。另一方面,国产同行提早一步布局,呈现“藩镇林立”格局。 以纳芯微为例,今年发布了同类产品NSUC1610。该产品可应用热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水阀、主动进气格栅、空调电子出风口等领域。 更大的国产厂家,如兆易创新和矽力杰,切入MCU的方式为先齐全外围元器件,成熟后顺势开发推出产品,有点像“农村包围城市”。 截至今年10月份,思瑞浦已量产车规产品近100颗,品类包括信号链、车规电源等芯片,客户有宁德时代、澳仕达,还取得电动车客户(包括一些Tier1)的供应商资质并展开合作。汽车芯片的路能走多远多宽,值得观察。(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共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