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回家过年是每一位身在异乡的人心中最热切的期盼。四川,作为一个人口流出大省,即将拉开返乡高潮的序幕。

由四川省春运工作专班发布的《2024年春运期间四川省交通运输运行研判分析报告》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四川省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创历史新高,其中仅“空铁公水”客运量就约8991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3.4%。2022年底,四川常住人口为8374万人次,这一综合交通运输的客运量,相当于每个四川人将搭乘一次以上。

在庞大的返乡大军中,有的在老家短暂探亲休整后,重新返回了原来工作所在地,有的则决定留在老家发展,决心不再“漂”了。来自乐山的胡鹏(化名)便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五年后,2024年他决定回到成都发展。

实际上,和胡鹏抱有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近年来,成都凭借快速的经济发展、休闲巴适的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人最喜欢“奔赴”的城市之一。

百万“蓉漂”投奔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每年对外输出超1000万的劳动人口。但近年来,四川人口返流现象明显,2000年四川“五普”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降为8041万人,10年净流出288万人。2022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74万人,兜兜转转二十余年,四川常住人口规模又回到甚至超过2000年水平,而这些回流人口绝大部分来到了成都。

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增长了约616万人,在国内仅次于增长了700余万人的深圳,到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26.8万人,人口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成都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达到25%以上,也就是说,每4个四川人中就有1个成都人。

成都市人口规模暴涨背后是中西部城市崛起的一个缩影。2023年,成都全市生产总值已经来到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前十位。相比十年前的不到万亿元,成都市的GDP翻了不止一番。

人口总是随产业而流动,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成都市“建圈强链”,补齐产业短板,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等许多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并吸引了大量全球知名企业落户。截至2023年末,包括微软、IBM、华为、中兴,腾讯、字节等285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蓉落户。

如今的成都,主城区依然“烟火味”十足,而高新区以及天府新区则高楼林立。中高低端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为来自不同层次“蓉漂”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既有穿插于写字楼间的城市白领,也有投身于田间地头的“新农人”,还有在“玉林路”上追求梦想的艺术创造者。

多元包容是成都的文化特质之一,轻快与悠闲,时尚与传统,风雅与市井,在这座城市彼此融合,自在生长。

也正是这份多元和包容,让数百万“蓉漂”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杜甫颠沛流离半个中国后,最终选择成都作为自己的落脚之地,并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如今杜甫的理想已然不再遥远。

大庇天下“寒士”

今年1月初,网络上一条有关青年人才驿站入住体验分享的帖子收获了许多关注,不少网友提问,“马上就要来成都生活,请问人才驿站能住多久,是免费的吗?”

实际上,成都不仅设立了免费的人才驿站,还提供很多“增值服务”。据悉,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打造26个“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9万多名青年人才免费提供入住。

成华区青年人才驿站位于网红小吃街建设路附近,驿站已经运转了近7年时间。“人才驿站是青年来成都的第一站。”成华区青年人才驿站管理员沈涓说。2017年以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见证他们在这里会聚,从这里出发,并满怀信心地踏上了逐梦成都的旅途。

而在都江堰,青年人才驿站不仅提供入住服务,还有相对独立的主题空间,适合学习、办公和休闲的区域。在驿站周边几百米的位置还配套建有青年人才之家,为来蓉、在蓉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关服务,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人才交流等更细致的线下服务。

除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外,成都进一步完善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和租赁补贴等为主体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住宅类用地供应计划优先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按需应保尽保,年均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间),符合条件的青年购买人才公寓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年均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7000户。

2024年成都还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8个县(市)及成都东部新区取消积分入户,人才入户放宽至大专。

解决了住房户籍问题后,成都还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比如,高新区对符合认定条件的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可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围绕青年创业项目金融服务需求,成都推出“青创计划”“蓉易贷·蓉青贷”等,同时给予场地扶持、园区服务等。

成都人才新政从“1.0”到“2.0”,再到如今的“3.0”版,已实现了从“拼政策给优惠”到“搭平台给机会”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跨越式转变。

大有为之城

成都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称,在农业主导经济的时期,这里曾是“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在汉代,成都就已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因织锦业发达得名“锦官城”。然而,在工业经济时期,海运占据主导,成都由于地处内陆,交通闭塞,所以发展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不过这样的局面如今已经悄然生变,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片曾以“蜀道难”闻名的内陆腹地逐步走向开放前沿。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上可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直达中亚及欧洲大陆,下可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经缅甸直达孟加拉湾,也可通过云南对接东南亚,向东可过重庆、武汉、上海最终跨江越海。

2016年,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将成都打造成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2020年10月,重磅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再提出,加快构建成渝地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还提出,以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作为协同带动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放眼未来,成都站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级战略交汇带,这座城市将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访网集团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