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7月31日电  作为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在沿海地区择优支持开展的“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重点项目,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为出发点,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内,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品质建设、高质量落实,为象山人民建设魅力海岸。

“荒滩”变“金滩” 互花米草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宁波象山县西沪、蟹钳两港互花米草大量繁殖,严重“抢占”本土植物生长空间,挤压蟹类、贝类等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鸟类也因难以有效觅食而数量减少,给象山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影响。而互花米草治理的可取经验少,治理难度大,需要项目成员精心筹备,突破桎梏。

针对象山两港的具体情况,项目团队采用“除治+管护”模式,并定期对治理区进行翻耕,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刈割、翻耕、深埋等治理工艺,历经多次翻耕整治,才能得到最好效果。”项目负责人王振兴说道。

互花米草治理与滩涂修复在助益环境修复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其中,苔农感受最为真切。今年春季,产自本地海岸并深受本地人喜欢的餐桌美食——条状浒苔,其产量、质量均有所提高。据了解,今年的浒苔单价在每斤60元左右,日收入可达2000多元,整个采收季预计可增加收入6万余元。

治理前的互花米草

新生长的条状浒苔

修复生态 多措并举丰富海岸物种多样性

严格监控互花米草复发率的同时,项目遵循自然节律投放原生动物,播种本土水生植物,并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专家开展交流合作,引进适合当地海岸环境的翅碱蓬种植,让这片滩涂重新‘活’起来”。

新种植的翅碱蓬

投放蛏苗

随着生物多样性投放工程的进行,治理区底栖生物增殖效果逐日明显,治理后的滩涂吸引了大量白鹭等鸟类驻足栖息。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进一步投放了一种采用斜撑组合式结构,利于野生贝藻附着、繁殖的人工生物礁,以期吸引不同种类有益于改善滩涂环境的贝藻类生物在此繁衍,让象山海岸物种更富、水质更清、环境更好。

上千白鹭在施工场地栖息

生物礁投放

数智生态 “白箱子”助力蓝色海湾建设

项目位于象山县西沪港和蟹钳港两岸带,涉及1740万平方米修复区域,海岸线达76千米,施工点多、覆盖面广。面对这样的难题,项目部在原有智慧工地的基础上部署安装 “白箱子”——无人机场,打造生态治理数智工程管理平台,强化项目智能化、智慧化建设,提升管理质效。

无人机场可以提前规划飞行任务,自动完成日常项目施工区域情况的影像获取,具备强大的作业能力和云端智能功能,能完成对施工现场的安防巡检、1:500的高精度测绘作业,相当于给项目赋予了‘千里眼’和‘放大镜’,为象山蓝色海湾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无人机场”

海堤生态化改造

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象山县政府、建设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后续,中交广航局象山项目部将进一步运用智慧工地和无人机场,开发更多科技应用场景,通过综合治理,以科技赋能绿色屏障建设,多措并举为象山人民建设魅力海岸,谱写象山海洋生态新篇章。(象山项目部  闫跃洋 徐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