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茶歌,莫敢论茶。

  传诵千年,谁与争锋?

嘉宾入场签到

茶会主持人、项目组清风左使林艳

  5月14日下午,国香茶城茶雨春舍,一场美轮美奂的唐代煎茶展演吸引了众多茶人的参与,兴致勃勃品尝茶小仙们的茶品。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清风左史林艳担任主持人,茶艺总监玲玲和娜娜进行了精彩演绎,一组的组长张永强同步解说。奉茶之后,张永强为嘉宾朗诵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因该诗成就了中国“茶仙”的美名,与“茶圣”陆羽并称于世。

  王延东教授讲解李菊月老师对卢仝煎茶技艺传承的开拓之功,与会嘉宾深受感染。

  大家品饮着林艳亲自采摘炒制的金刚台雨前毛尖,一边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沉浸式体验茶仙卢仝的煎茶道。

  明日之星朱山林的《梨花颂》惊艳全场,茶庄挤满了闻声而来的茶友,观众视角的明日之星朱山林。

  明日之星朱山林为大家表演了京歌《梨花颂》,惊艳开嗓,一开口获得满堂彩,无论是神韵还是台词功底,都非常专业。委婉大气,回味悠长。

茶艺总监带领萌萌的茶小仙奉茶

  茶会主理人王延东教授讲解了发起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初心。与陆羽齐名的茶人,古今中外只有一位,那就是卢仝。茶圣、茶仙分处江,河。旧时的茶叶宣传语上,陆、卢二位便是齐名并举的“黄金组合”。卢仝的《七碗茶歌》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元、明、清时期三百多首诗篇与卢仝有关。日本人将他视为煎茶道的始祖。卢仝的煎茶道在中国茶文化第一人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经被后人遗忘。茶圣茶仙交相辉映,却一显赫一沉寂。随着文化复兴,卢仝对中国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的历史性贡献为世人重新认识。卢仝是济源的,是河南的,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茶会一结束,立刻围坐复盘

  2011年12月,卢仝煎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1月,省文化厅命名李菊月为卢仝煎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老师已经81岁高龄,对卢仝煎茶技艺的传承仍痴心不改,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站讲台的一线教师,王教授深知培育中国心、滋养中国情的重要意义。因此,发起成立茶仙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创建之初,无资金无场地无设备,只有一腔热忱。以愚公移山精神,弘扬卢仝煎茶技艺。仰仗各界茶友的护持成就,项目组现在已经有两个展演小组,茶小仙二十余人。

王教授收养的流浪狗小初五也出镜为非遗传承做贡献

  小狗初五专注地盯着小姐姐分茶,莫非是观察沫、饽、花是否均等?

  王教授说:我们是家里有矿的河南茶人,要在文化富矿里挖啊挖,从传统文化的富矿中发掘新价值、引领新风尚,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项目标识色为什么是粉色呢?

  一则,饮水思源,向对卢仝煎茶技艺有开拓之功的李菊月老师致敬。

  二则, 茶仙卢仝作诗的题材,迥异于唐代其他诗人。唐人作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这些常规题材,卢仝几乎不写。

  卢仝多以动物、植物、天象等作为自己的诗文对象,他于字词意象中求异、求新、求险、求怪。如果是现代文案创作,一定会大受欢迎。卢仝极具创新意识,处处标新立异,他以童话诗人的敏感捕捉细腻别致的题材,卓然自成一家。

项目组一组的茶小仙

  写出“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诗人,创作才华不同流俗的茶仙卢仝一定会对这款标识色天香红颔首微笑吧。

  与会嘉宾高度赞扬了项目组提炼展示河南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河南茶故事的艰辛努力。热情建议可以拍些小视频播放,在茶会议程背面印制《七碗茶歌》,以方便大众加深理解。

  茶会圆满结束之后,项目组的茶小仙为李菊月老师拍摄了问候视频,向在济源家中的李老师遥致问候,祝李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