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报社财经局6月7日消息,酒文化,浓缩着中国人的千年情怀。从夏商的钟鸣鼎食,到唐宋的诗心文骨,它串连起我们这个民族最悠远的味道记忆。泱泱华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酿一方酒,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赋予每一个地域不同的美酒属性,每一滴都是值得细品的城市特色风物志。

酿酒,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同地域的酒风味迥异,北方酒的香烈醇厚,巴蜀酒的热辣劲爽,到了人杰地灵的江西,便是一番“清香醇纯”的独特口感。这一风味的缔造者便是江西白酒的“名片”——四特酒:枕福山,临秀水,聚英才,坚持匠造70载,让“浓、清、酱一口三香”的特香型白酒享誉天下。

得天时,温润气候孕育特香

四特酒所在的樟树市,位于北纬28°黄金酿酒带上,这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粮农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这一黄金酿造带为高温多雨、干湿交替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来温润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年均无霜期达272天,无论是气温、降水量,还是光照、水质,每个指标都为酿造口感出众的美酒,提供了优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踞地利,福山秀水酿芬芳

江西自古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肥沃的土地,灵秀的山水,孕育出四特酒独一无二的城市风味和酿造原料。取自千里赣江的酿造用水,富含锌、钙、铁、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甘甜纯净更营养;悠悠赣江培育的赣鄱大米,颗粒饱满,支链淀粉高,脂肪含量低,为清新雅致、芬芳协调的优异酒质奠定了基础。

尤为特别的是四特酒的发酵窖池,采用龙虎山丹霞地貌特有的红褚条石垒砌而成,该材质非泥非石又似泥似石,具有吸水性强,疏松多孔的特性,成为微生物菌群繁衍的理想温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影响下,得以酿就“诸香谐调,柔绵醇和”的稀世风味。

汇人和,人才培育文化传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四特酒不可复制的传世特香,也孕育出包括“樊城堆文化”、“吴城文化”在内的酒乡传奇。千年文脉延绵,化作历久弥新的匠造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酒业英才在此耕耘、开拓,续写四特酒的品牌辉煌。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年来,四特酒秉持“人才是根本,有才必有财”的理念,培育了大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通过传帮带形式,以师带徒,代代相传,有效传承并发扬了特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如今,四特酒已拥有了一支国家级高规格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中国酿酒大师2人,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1人,国家级白酒评委7人,国家级露酒评委2人。在此基础之上,为新一代人才提供更广阔平台,培育更多专业酿酒技艺大师,向白酒行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力量,助推特香型白酒更长远发展。

过硬的人才实力,成为四特酒品牌生长壮大的根基。经过数代酿酒大师不断创新精进,四特酒在沿袭《天工开物》中清江土烧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开创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型具备犹不靠”的特香风味。1997年,经国家轻工总会审查并推荐,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审定批准,四特酒香型(特香型)作为一个独立的香型正式得到国家认可。

众人拾柴火焰高,开创了特香型白酒品类的四特酒,以独占的行业话语权,为推动中国白酒事业发展不断贡献有生力量。2007年,四特酒公司参与起草的《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对特香型白酒进行了深入科学的总结。2008年12月,经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酿酒分会审议,四特酒成为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同时在四特酒设立了国家特香型白酒标准分技术委员会。

自1952年建厂投产以来,四特酒始终是江西人餐桌上难以舍却的家乡味道,销量多年稳居省内白酒第一。未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四特酒,还将把匠心和坚守延续下去,以赣派佳酿再续中国白酒的特香传奇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