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顾问|华博新闻社资本市场研究院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news852@163.com
5月31日,诺亚控股公布了自己2023年一季度的业绩。一季度报显示,诺亚控股实现营业利润2.8亿元,环比增长26.9%,实现营收8.035亿元,同比增长0.98%。但是反过来看,诺亚一季度的营收环比下降了8.91%,营业利润同比下滑了11.13%。诺亚控股的成绩似乎有些尴尬。
01
用户量和海外资产增长却无法推动营收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诺亚控股总募集量同比增长12.0%,其中公募基金产品募集量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0.3%,整体海外公募存量规模实现同比增长588.7%;注册客户数同比增长6.2%,核心客户同比增长16.4%。
用户量以及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与营收不到1%的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分析人士认为,诺亚控股新用户的增长不足以弥补整体客户的活跃度降低,海外资产的增长不能弥补国内市场的萎缩。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期内,诺亚控股的活跃客户总数为11236,较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24.9%,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12.9%。,国内覆盖城市数目从2022年四季度期末的83座下降到68座。
以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2018年诺亚控股的营收首次突破30亿大关,达到32.90亿元,2021年诺亚控股的营收又突破了40亿元,达到42.93亿元,然而2022年又跌回31.0亿元。诺亚控股五年来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业绩增长。
业绩长期停滞最终让诺亚控股也失去了市场的信心。早在2022年3月,诺亚控股就被美国SEC列入第四批预摘牌名单,因此,诺亚控股转为在港股上市。结果上市首日诺亚控股便遭遇破发,2022年7月13日诺亚控股的收盘价为279港元,日跌幅达到4.45%。
截至目前,诺亚控股的港股股价仍然定格在265港元,较发行价292港元缩水了9.25%;6月1日美股收盘价为16.7美元,较历史最高值60.14美元缩水了72.28%。
02
频频“踩雷”,宏观环境不利
诺亚控股频频“踩雷”的问题也常常为人所诟病。早在2014年,诺亚控股的“万家共赢售房受益权转让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就放生了8亿资金挪用的现象。2017年,诺亚控股接连“踩雷”辉山乳业和乐视,涉及金额分别达到了5.64亿元和30亿元。
2019年的“承兴案”更是让诺亚控股陷入了舆论风波。当时诺亚控股称自己旗下的歌斐资产管理公司“踩雷”承兴国际控股,涉及资金总额达34亿元,导致诺亚控股的美股于2019年7月8日大跌20.43%。最终,诺亚控股通过“以股还债”的形势平息了投资者的愤怒。但是诺亚控股在2020年计提了18.29亿的损失,全年归属净利润为-7.452亿。
2020年3月又有报道称,诺亚控股旗下歌斐资产的私募产品又“踩雷”9亿元,导致投资人账面亏损90%。同年,诺亚控股旗下的“创世安霖二号私募投资基金”再次违约,涉及金额达5亿,以至于数十名投资人于当年8 月26日前往上海证监局维权。
今年3月,诺亚控股虽然避开了硅谷银行,但又被爆出“踩雷”誉衡集团。2017年,诺亚控股旗下的歌斐资管通过间接控制磐晖合伙企业向誉衡集团发放信托贷款,涉及金额达46.6亿。然而此后誉衡集团流动资金紧张,无法按时付款,磐晖合伙企业不得不于今年3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对于诺亚控股频频“踩雷”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当下国内的财富管理公司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信用分层机制的存在,低风险资产往往由头部大型金融机构负责,像诺亚控股这一类财富管理公司只能接手高风险资产,再加之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风控能力弱,进一步提高了“踩雷”的风险。
不仅如此,随着国内金融监管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银行、信托机构的优势会更加明显,诺亚控股这一类财富管理公司的市场压力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