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学术史上,尤其是18、19世纪,神话曾被广泛视为科学的原始对应物。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学者们普遍认为,神话与科学、教育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彼此相容。这一观点显然被今天的社会现实进一步证实: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并未带来神话的消亡,相反,今天的世界迎来了又一波“神话热”。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吸引着人山人海的信众和游客;河北涉县娲皇宫的导游成为职业神话讲述人;多个神话主题的综艺节目和纪录片在央视频道播放;盘古、女娲、后羿与嫦娥在国产手游《王者荣耀》中化身战神,陪伴玩家们竞技;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中博主们分享着对神话的个人见解……在笔者和团队近六年间所开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仪式、庙会以及闲谈等日常生活语境,如今神话更频繁地出现在电影、电视、数字游戏、网络文学、传统作家文学、遗产旅游、雕塑绘画以及手工艺等诸多场域,为新的更广大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
神话的最主要功能是解释和证明。神话的意义在于,不但向人们解释已经存在的现象——例如,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人类从何而来,人世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人类如何学会农耕和用火,文字是如何出现的,——使人们能够理解它们,而且还要用故事中发生的一次性上古事件为依据,证明这些现象的现实合理性和合法性,从而使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秩序和价值观念能遵循神话中确立的规范。美国学者雷蒙德·范·奥弗认为,创世神话中显然带有人类深切的渴望,要把混乱而麻烦的现实整理成形并构造起来,使阴影笼罩的地方具有意义,这似乎是指引神话编创者进行工作的推动力。俄罗斯民间文艺学家李福清也提出,神话的主要功能和叙述目的便是“推究原因”,其叙事逻辑的特点之一,便是用反面证据来解释情况,即从前在神话时代都是相反的,而后来因故变成我们习惯的“现在”的情形。可以说,就其典型和完整的形态而言,几乎每一则神话都具有释源性。这一解释和证明的功能使神话叙事呈现宏大和根本性的特点,也使神话成为世界观念的基础以及协调统一社会、确立诸多文化事象现实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笔者主张“动态的神话文类观”,也就是说,神话的内容、形式、功能和意义并非僵化固定,而是由人所赋予,随语境而变化,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之中。这一动态的神话文类观启发我们看到神话在漫长流传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复杂性。
在当代社会,神话的解释和证明功能常被赋予象征或隐喻的意涵,并持续成为人们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武库和土壤。今天的人们大多不再从字面上僵化地理解和接受诸如泥土造人、炼石补天、射日追日等神话,而是象征性地理解其中的内涵,神话瑰丽的想象、深邃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依然带给我们充满诗性的智慧和启迪。
神话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宇宙观和思维方式。韩国神话学家金善子认为,“共享”的理念并非新鲜事物,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便蕴含着共享的观念,并且起到了推动地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确如此,今天的人类付出惨痛代价才终于明白的应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道理,其实在神话中早已反复、明确地表述过。例如,我国的盘古垂死化生神话便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这种人与自然的生命彼此息息相关的观念在神话中俯拾即是,比“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更具生存智慧,也为今天以及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具深度的宇宙观。
神话持续为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提供基础。神话在特定的群体和地域中产生并长期传承,深深地镌刻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也反过来对该群体的品格和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形塑力量,往往构成其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群体精神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神话与中国人的精神密切相关,这一精神在当代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自晚清以来陆续形成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神圣叙事,在形塑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振国人自信心等方面,更发挥了其他口头文学形式难以比拟的作用。
神话为众多个体表达自我提供了养料。对个体而言,神话的功能和意义无疑要具体和丰富得多。例如,对于淮阳人祖庙会上的香客而言,讲唱人祖爷人祖姑娘造人的神话是表达其对于始祖的信仰、展示自我能力、建构社会关系的途径;对于央视综艺节目《少年的奇幻世界》的导演而言,中国神话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是因为其中有中国人需要的东西,在当代要讲好这些中国故事,需要结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以及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对于抖音号“爱讲神话的小志”的年轻创编者而言,通过自主创作神话IP作品,可以吸引观众了解更多中国神话,也为宣介自己家乡的文化作贡献……2025年初,笔者曾在北师大的神话学课堂上,询问来自全校文理科各专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神话对于当代人和自己的意义。这些“00后”大学生们的回答各色各样,比如,神话有助于了解人类的历史,增长知识;神话中蕴含着人类对生命之谜的有趣探索;神话恢宏奇特,可以激发想象力;有助于脱离平凡枯燥的现实生活,缓解焦虑……从这项随机调查中也不难看到,今天人们对于神话意义的理解更具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神话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比如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河北涉县,是女娲神话和信仰十分隆盛的地区,娲皇宫更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女娲庙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女娲的神话和信仰很快被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代表性资源之一。2001年,涉县文物旅游局成立,标志着遗产旅游成为涉县政府日益重视的文化产业。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涉县“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称号,同年,这里的“女娲祭典”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涉县旅游接待人数超610万人次,包括娲皇宫在内的全县旅游收入约24.4亿元。据笔者2024年暑假期间的实地调查,如今娲皇宫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约3000万元,为包括讲解员、保安、保洁员在内的约150名职工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牛津大学心理学者菲利普·威尔金森曾在所撰写的《神话与传说》中说,“神话变化多端,仿佛有无限的可能”,这话同样凸显了神话的动态性。神话虽产生于远古时代,但始终传衍不断,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其内容、形式、功能和意义虽有根本性、共时性的一面,但更在不同的语境中变化,并为当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源泉,也为个体表达自我提供丰富养料。一句话,神话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