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6日电 题:小革新大效益
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试验检测中心,二级技能专家彭增旭带领团队聚焦生产一线难题,通过两项技术革新,实现降本增效,展现了“小改动创造大收益”的工匠智慧。
近年来,随着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业务量增长,专用TC复合管价格高、寿命短的问题日益突出。彭增旭提出用普通采样管改造替代的方案,与化学组组长崔坤协同攻关。通过填充钢丝网、玻璃棉及吸附剂等材料,成功研制出符合检测标准的新型采样管,单根成本大幅度降低,使用寿命延长至原来的2倍,年节约材料费用超10万元。
面对自动化冻融试验机阀门老化、渗漏严重的困境,彭增旭与试验员刘衍文开展专项修复。通过更换受损元件、增加限位开关、优化电磁阀工艺,以不足千元的改造成本替代数万元的整机更换方案,设备恢复精准运行,保障了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如今,两项技改成果已在中心全面推广。彭增旭在“导师带徒”工作中强调:“微创新积累大效益,这是技术人员的责任所在。”近年来,中心通过类似小改小革累计节支近百万元,形成“人人关注成本、处处优化流程”的良好氛围。
从采样管替代到设备自主维修,试验检测中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如中心主任所言:“小革新凝聚大智慧,持续优化永远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