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5日电 戈壁長風起,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科技創新實驗風場專案的各處,總少不了電工侯福雙的身影。大家習慣叫他“侯哥”,因為專案上大大小小的事,最終似乎總能拐著彎地找到他這裏。
這裏地處西北戈壁,遠離穩定電網,專案的電力生命線完全依託於幾臺轟鳴的發電機。如何用最少的油,發最夠用的電,是侯哥每天都要精打細算的“頭等大事”。他的工作有一套雷打不動的“儀式”:清晨、午後、黃昏,一天三次,他必定準時出現在發電機房,根據專案各時段不同的負荷需求,熟練地切換、啟停大小發電機。
“小負荷的時候開大機器,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忒浪費。”侯哥一邊準備切換發動機,一邊眯眼看著儀錶盤,“省下的每一升油,都是專案的效益。”這套“省電兵法”早已刻在他腦子裏,精准得如同戈壁灘上的日出日落。
然而,“電工”二字遠不足以定義侯哥的工作。在人員精幹的專案部,“一專多能”是生存法則。他的電話常常接聽:“侯哥,廁所燈泡閃了一下滅了,快來瞅瞅!”“侯哥,插座好像進灰了,不通電!”“侯哥!倉庫的門鎖死活打不開了!”從專業的配電箱接線、設備調試,到修理門鎖、水管,甚至看看廚房電器,侯哥總是笑呵呵地應著:“行,知道了,馬上到!”他那身湛藍的中交工裝上,除了淡淡的機油味,似乎還混合隨時準備“補位”的煙火氣。
戈壁的天氣說變就變,一場沙塵暴過後,專案部的戶外照明系統好幾處都罷了工。那天晚上,侯哥打著手電,在能見度極低的風沙裏爬上爬下,逐一排查線路、更換損壞的燈具。大夥兒都說:“專案部可以一時半會兒缺了誰,但不能少了侯哥。電停了,找他。東西壞了,找他。甚至不知道這事該找誰,找侯哥准沒錯!”
剛來戈壁時,面對五花八門的“求助”,他也曾手忙腳亂過。但他有股不服輸的鑽勁兒,自己買書看,上網查教程,對著設備一點點琢磨。“在這地方,你不能等,也沒處推,大家信任你才找你,就得想辦法給解決了。”就是憑著這股勁,他硬是把專案“大管家”的角色扛在了肩上。
侯福雙,這個東方電氣木壘風電專案的普通電工,就像一顆牢牢擰在戈壁設備上的螺絲釘,平凡、堅固,不可或缺。他用手中的工具和那份低壓電工證,默默守護著這片風場的運轉,讓科技創新的實驗場,有了最踏實可靠的溫度。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