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5日电 清晨六點,新疆木壘的戈壁灘上剛泛起魚肚白,馬俊明已經整裝待發。他肩挎安全巡檢包,裏面裝著對講機、測風儀,還有一本被翻得卷邊兒的《檢查記錄本》。

二十三歲的馬俊明是中交一航局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風電場專案最年輕的安全員,但沒人想到他已經工作5年了。五年前,十八歲的馬俊明剛來到專案時,就是個十足的“開心果”。那時的他留著時髦的髮型,工作時耳機裏總放著流行音樂,說話嘻嘻哈哈,有這一份標誌性的笑容。

早班會上,他一邊檢查每個人的防護裝備,一邊不忘調侃兩句:“老王!安全帽帶子系成蝴蝶結是想和我比美嗎?”馬俊明站在即將進行吊裝作業的風機旁,聲音爽朗而堅定,引得工友們一陣善意的笑聲。被說的老王不好意思地趕緊重新系好安全帶。

散會後,工人們各就各位,馬俊明也開始了他的日常巡檢。他沿著預定路線,哼著輕快的小調,但目光如鷹般銳視著每個細節。“張師傅,你猜我要說什麼?”他指著一段看似完好的繩索,語氣輕鬆但目光嚴肅:“這根牽引繩有磨損看到了嗎?快換了去。”每發現一處隱患,他不僅要求立即整改,還會用這種幽默的方式讓人記住教訓。

下午的吊裝作業是重中之重。馬俊明總會提前一小時到達現場,再次檢查所有設備,風速測量、吊車穩定性測試、通訊設備檢查……他事無巨細地過目每一項準備工作,不時用對講機哼唱幾句改編的安全歌謠:“吊裝吊裝要小心,安全第一記在心。”巨大的風機葉片緩緩離地,在戈壁的天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每個階段心裏始終都要繃著一根弦。”馬俊明依舊屏息凝神,時不時擦去額頭的汗珠,繼續緊盯作業過程。

直到夜幕降臨,葉輪安裝到位後,馬俊明才放鬆下來,哼著小曲回到自己的宿舍。作為回族員工,他需要自己準備飯菜,電飯煲和一個小火鍋是他最珍貴的家當,他快速做了份簡單的清真餐,香氣引來了幾個好奇的同事。“馬哥,又做什麼好吃的了?香得很啊!”“來來來,嘗嘗我做的飯,保准比食堂大師傅做得還地道!”他熱情地招呼道,頓時宿舍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有人說馬俊明沒變,還是那個愛笑愛鬧的青年;也有人說他變了,變得更加成熟可靠。但安全總監樊智說得最恰當:“馬俊明把安全責任變成了快樂的擔當。他用笑容築起安全防線,這比板著臉說教更有效。”

夜深了,戈壁上的風依舊呼嘯,馬俊明窗前的燈還亮著,傳出輕輕的哼唱聲。明天,又將是與風險賽跑的一天,但也是充滿歡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