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29日电(通讯员:何建锦)“妈,我快到项目部了,放心吧……”匆匆挂掉母亲的电话时,车辆快速驶过一片片金黄的芒果林,我虽然坐在车里吹着空调,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广西百色地区热浪的穿透力,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初到异乡的茫然,如同这燥热的天气,紧紧包裹着我不安和茫然的心。

到达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南百改扩建项目部驻地,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笑脸,“有什么困难尽管说,这里就是你们扎根西南热土的第一个家!”项目经理曹雄伟向我们介绍项目部的情况,综合办的前辈领着我们把行李放进生活用品准备齐全的宿舍,还细心地解答我们的疑惑,感受到大家的关怀,我忐忑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师父请喝茶!”到达项目部的第二天,庄重的拜师学技仪式揭开了我进入社会后蹒跚学步的征程。我的师父——办公室主任何浩送给我一本厚厚的《党务工作手册》,笑容温和:“建锦同志,以后你就是咱们的党群综合干事啦,欢迎入列!先熟悉熟悉,有不懂随时问我。”

我翻开手头的资料,看着里面熟悉的名词和流程,感觉本职工作不过如此简单,第二天便信心满满地向师父请战。但是,师父并不着急让我开展党建和宣传工作,而是先让我着手进行项目部日常后勤保障工作。我跟在前辈们的后边,刚统计好办公物品,又得跟着出门去购买食堂食材,忙得晕头转向。我原以为这个岗位多是案头事务,只要轻松坐在办公室内便能运筹帷幄,却未曾想综合办工作琐碎繁杂,从办公生活物资管理到服务大家的衣食住行,一点一滴都需要用心。

“师父,我什么时候可以写个通讯稿呀?”到岗第四天,我再次鼓起勇气主动问他,他仿佛看透了我焦急的内心,笑了笑,反而派给我另一个任务:“建锦,和我一起整理近期那满互通施工的影像资料和文字,配合工程部做个宣传展板,中午要初稿。”

我连忙应下,心想这有何难?可当我打开硬盘里浩如烟海的照片文件夹后,“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注”“桥梁下构”……一个个专业术语扑面而来,瞬间让我眼花缭乱。哪张照片对应的是“关键节点”?“张拉压浆”具体在做什么?一串串里程桩号、专业名词、工序衔接灌进我的脑袋里。师父耐心地为我讲解,我努力想用笔尖记下要点,笔尖却在本子上踌躇不前,只留下几行不成句的碎片,我第一次感到了“隔行如隔山”的茫然,学校里的课本并未告诉我如何从上百张照片里精准筛选出工程语言里的“关键帧”,同时也不解师父为何能熟悉这么多工程知识,顿时一股挫败感油然而生。

当天下午,师父对我抛出了橄榄枝:“建锦,穿戴好防护用品,咱们一块儿去现场看看。”来到那满大桥施工现场,我看见桩基从无到有的施工过程,旋挖钻巨大的钻头正在凿击着地面,四处都是一片繁忙施工场景。一旁,党支部副书记谷绪才耐心地为我详细介绍现场的桥梁结构和施工机械,我连忙拿起手机拍照记录,终于将现场的实物和我脑中的专业术语一一对上了号。

回到项目部后,师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建锦,党群工作不是空中楼阁,我们要懂人心,更要懂现场,用耐心和责任心在钢筋水泥间学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焦躁的内心降了降温,开始耐心地按照师父安排的节奏前行。在后勤工作的间隙,我常常自告奋勇去现场看看,争取了解更多关于项目建设的专业知识。渐渐地,我去现场拍摄宣传素材时还能提前想出好点子,得到了书记和师父的多次肯定。

很快,到岗的第一个10天在一次次请教、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尝试中飞逝,我最初的茫然无措并未完全消散,但心底的焦虑已被取代——那是成功在钢筋水泥间“扎根”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