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海风裹着咸湿气息漫过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码头项目部的窗台时,东北小伙潘海冰的脚步声已响彻走廊。清晨六点半,这个带着苞米茬子口音的男孩正用特有的穿透力唤醒整栋楼:“逯师傅新研制的豆腐脑,鲜得能尝出海浪味!”食堂角落,大厨逯志刚擦拭着汗珠注视就餐的年轻人,眼神温柔得像在看自家孩子,尽管他的孩子比这群建设者还要年长几岁。晨光如纱,将这座兼作办公、住宿与食堂的三合一建筑笼罩成暖色调的家。

作为团队里唯一的莆田本地人,我虽最晚加入,却迅速被这种“五步到工位,十步到床铺”的亲密无间所接纳。项目未正式开工的日子,生活像被揉进同一个蒸笼,设计图纸的讨论声与厨房炒菜声交织,计算器按键音和碗筷碰撞音谱成奇特乐章。这种空间压缩反而催生了情感密度,当广东同事小黄催我“太阳等不及了”时,盘中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

那次临时起意的观日出行动,让一群人在凌晨四点的海岸线上成了追光者。当橘红色从海平线裂开时,山坡上的我们头发乱飞却静默无言,仿佛在参加一场自然的神圣仪式。而黄昏时分的海滩则上演着另一种狂欢:有人视频连线千里外的家人共享晚霞,有人对着被云层半遮的落日即兴赋诗。最动人的是返程时刻,妈祖阁的暖黄灯光与清辉圆月同时升起,月光如水银般铺满每个人的归途。

秋意渐浓时,昼夜温差拉大了自然尺度,却缩紧了心灵距离。某夜寒潮突至,逯师傅熬了姜汤逐屋分发;而我教大家用本地老方煮桂圆茶。这些细碎温暖像藤蔓般缠绕心间,生长出足以抵御任何寒潮的枝丫。

在这个被海风浸润的临时家庭里,朝霞与月光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纽带。当最新施工方案摊在餐桌上讨论时,逯师傅端来的热汤氤氲水汽,恍惚间让人感觉,我们建设的不仅是工程,更是一座用朝夕相处筑成的人情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