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渤海湾的晨雾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港五期工地的塔吊缓缓启动。作为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一大出海口,这里每年承担着超2亿吨煤炭下水任务

今年,投资巨大的五期工程正式动工,4个7万吨级泊位、18座巨型筒仓和3条装船作业线将在这里拔地而起。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建设黄骅港的项目部以“平安福”文化为灵魂,用一套独特的“四保”安全体系,在机械轰鸣中织就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个人身上的网格责任。”项目安全总监指着墙上的“一网二进三制四管五关注”体系图解释。这套系统将施工现场划分为87个网格,每个网格责任到人,隐患整改限时闭环。党组织和管理人员进班组开展“安全谈心”,结合积分超市、平安班组评比等机制,形成正向激励。

最特别的是“五关注”清单,从教育培训到人员健康,五个重点领域都有量化指标。一名钢筋工感叹:“现在班前会不仅要安排任务,还要测血压、查情绪,真是以人为本啊。”

在翻车机房控制中心,AI视频识别系统正自动捕捉未戴安全帽的工人,现场立即响起语音提醒。技术团队开发的智能建造平台,融合了北斗定位、人员体征监测等多项技术。当挖掘机开始作业,激光投影会自动划出危险区域;电焊工扫描设备二维码才能启动焊机,杜绝无证操作。更先进的是数据预警系统,它能通过岸坡监测数据预测沉降风险,提前生成处置建议。项目经理说:“我们要让安全监管像天气预报一样精准。”

面对翻车机房深基坑施工风险,项目部引进双轮铣削深搅拌装备,地基加固效率提升3倍。在筒仓建设区,智能安全帽不仅能定位人员位置,还能监测佩戴者心率异常并自动报警。这些投入看似巨大,却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一名设备管理员指着声光报警系统说:“以前靠人喊话提醒,现在设备自动划出安全边界,就像给危险区域上了把智能锁。”

在工地西南角的VR安全体验馆,工人们正通过虚拟现实经历“高处坠落”的惊险一刻。这种沉浸式培训后,现场违章率下降47%。项目部还建立包含29项预案的应急体系,与港口医院、消防站建立联动机制。

夏季防汛演练中,从预警发出到人员撤离仅用时8分钟,应急物资库的30类装备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项目部表示:“我们要让每个工人都成为安全闭环上的智能节点。”

如今,黄骅港的“平安福”已超越文化符号,成为贯穿2万余亩工地的生命线。当满载煤炭的巨轮驶向长三角,这些融入血液的安全基因,正守护着国家能源大动脉的每一次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