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0日电(杜怡柔)在中交一航局莆田码头项目部的工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找‘双伟’,事半功倍不喊累。”大家口中的“双伟”,就是技术员宋嘉伟和施工员郭伟。这对名字相似的搭档,在工作中默契配合,在生活中亲如兄弟,成为项目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到项目部时,宋嘉伟和郭伟只是普通的同事关系。一个是技术员,负责图纸、方案和技术交底;一个是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和协调。工作交集让两人开始接触,但真正拉近他们距离的,是一次次一同散步时的交心谈话。郭伟性格沉稳内敛,而嘉伟哥则更加活泼外向,性格互补的两人在饭后散步中逐渐熟络。他们不仅生活上互帮互助,更开始分享工作中的困惑与收获。不知不觉间,这对“双伟”组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施工期间,郭伟在审查图纸时发现了一个潜在的技术问题,他立即找到宋嘉伟商议。宋嘉伟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两人一起向领导汇报,很快统一了意见,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返工。这样的案例在“双伟”搭档中不胜枚举。宋嘉伟心思缜密,善于从技术层面发现问题;郭伟执行力强,擅长将技术方案转化为现场的高效施工。两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施工”双核驱动模式。
在项目部参与公司短途攻关竞赛期间,面对内容艰巨、要求严苛的目标责任书,“双伟”主动请缨、挺身而出,毅然立下“必达目标”的军令状,以担当拉开了攻坚序幕。作为技术支撑的核心,宋嘉伟当晚便锚定竞赛目标,一头扎进方案策划中。他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设备性能参数及施工功效数据,反复进行流程推演与方案优化,将竞赛需完成的全部内容拆解为精确到天的任务节点,为攻坚行动筑牢了“技术蓝图”。而郭伟则化身“现场指挥官”,以计划为行动指南,第一时间扎根施工一线。他每天紧盯进度台账,实时跟踪各节点推进情况,小到人员的临时调度、设备的日常维护,大到施工流程的现场衔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遇到材料供应延迟、设备突发故障等突发状况时,他总能快速协调资源、制定应对方案,确保施工节奏不脱节、进度不滞后,用“钉在现场”的坚守守住了攻坚的“执行底线”。
攻坚期间,“双伟”更是形成了“技术+现场”的紧密协作闭环。每天清晨,宋嘉伟都会准时与郭伟在施工现场碰头,两人一边复盘前一天的进度偏差,分析是技术参数需微调,还是现场执行需优化。这种“技术指导现场、现场反哺技术”的互动,让方案始终贴合实际,让执行始终紧扣目标。
最终,在两人的协同攻坚下,项目部不仅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全部任务,更以高质量的施工成果达成了短途攻关竞赛目标,为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此次攻坚,不仅彰显了“双伟”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更印证了“技术+施工”双核驱动模式的强大效能——技术为行动定方向,执行让目标落地生根,二者协同发力,便是攻克难题的关键所在。
如今的“双伟”搭档,已经达到了心有灵犀的默契程度。工作中,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生活中,走路姿势都像是复制粘贴的一般。一次,郭伟因连续熬夜赶工突发重感冒,发高烧仍惦记施工进度。宋嘉伟连夜伏案,将次日复杂工序细化成图文清单;天未亮便驱车20公里到镇上,跑遍三家药店买退烧药,还买老姜请大厨熬姜汤。郭伟病愈后,两人再度并肩工作,这份温暖互助,让他们的情谊愈发深厚。而每当郭伟遇到技术难题时,嘉伟哥总是耐心讲解,帮助他提升专业技能。这种默契也感染了项目部的其他同事。项目部经理称赞道:“‘双伟’搭档是项目部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合作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在莆田码头项目部,“双伟”搭档已成为一面旗帜。他们不仅个人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形成了1+1>2的合力。据统计,自他们搭档以来,负责的工区施工效率提高了,质量问题减少了,成为项目部的标杆。
今年,项目部申报中交集团优质工程奖,“双伟”搭档迅速进入状态。宋嘉伟发挥技术专长,通宵梳理施工技术创新资料,将工艺优化、新材料应用等成果,转化为数据详实的专业文档;郭伟凭超强执行力,深入一线收集案例与创新作业影像,为材料注入鲜活质感。
白天,两人在工地核查数据、补充素材;夜晚,于办公室逐字打磨材料。宋嘉伟专注专业表述,郭伟把控逻辑文风,分歧时仅需一个眼神便能达成共识。最最终成型的评优资料图文并茂、亮点十足——既清晰呈现了施工创新的硬核成果,更暗藏着团队协作的温暖力量,每一页纸、每一组数据里,都凝聚着“双伟”的汗水、智慧与同心协力的心意。
面对成绩,宋嘉伟和郭伟总是说:“我们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但项目部的每个人都清楚,这对“孪生兄弟”般的搭档,用他们的默契与协作,书写了一段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
在他们的影响下,项目部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许多年轻职工也以他们为榜样,结成帮扶对子,共同进步。莆田码头的建设还在继续,宋嘉伟和郭伟的故事也在不断续写。这对“双伟”搭档用行动证明:当优秀的个体相遇,并朝着共同目标奋力前行时,就能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创造出超越想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