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0日电(杜怡柔)说来有趣,这次公司组织的莆田壶公山之旅,起因竟带着几分可爱的“功利心”。也不知是哪位同事先提起的,说莆田当地自古流传着一句老话:“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此言一出,可把我们这些终日与方案、代码斗智斗勇的“打工人”给逗乐了。于是,这趟行程便在大家的会心一笑中定了下来——权当是去山里,寻一味唤醒灵感的“仙方”,盼着各自心里那朵被俗务尘封的“聪明花”,能借此机缘,悄然绽放。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悠悠地向上攀爬,像一只耐心的甲虫。窗外的景致,从市井的繁华,过渡到田野的疏朗,最后沉浸于林木的幽深。车厢里起初的喧闹,渐渐被窗外的绿意抚平,化成了一种舒适的安静。我们仿佛不是去登山,而是集体赶赴一个与智慧老人的秘密约会,心里揣着一点好奇,一点期盼,还有一丝“万一真开了呢”的顽皮念头。

及至山腰,弃车步行,山的真性情才扑面而来。石阶被岁月打磨得温润,覆着茸茸的青苔,踩上去,脚步不由得也轻了、慢了。两旁的树木枝叶交错,筛下一地晃动的光斑。空气清甜得像冰镇的薄荷水,深深吸一口,连日伏案的昏沉,竟真的被驱散了几分。莫非,这便是那“聪明花”所需的甘露?

队伍自然地散开了。年轻的伙伴们如撒欢的羚羊,早已跃上前去,笑声从林深处传来,清脆悦耳。我们几个则更愿信步由缰,时而为一株奇崛的老树驻足,时而研究石缝里一簇倔强的野草。平日里那位最是严谨、眉头常锁的主管,此刻竟蹲在地上,举着手机,极认真地拍摄一朵崖边的小野花。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带笑的侧脸上,那份专注与天真,倒真像是心里有朵花,正在舒展花瓣。我暗自莞尔,看来这山间的清气,确有让人“开窍”的妙用。

越往上,腿是有些酸,气息也粗重了些,但视野却豁然开朗。回望来路,城镇已缩成微缩的沙盘,往日觉得庞然无比的压力与烦恼,此刻在天地苍茫间,竟也显得渺小。山风浩荡而来,毫不客气地灌满我的衣衫,也仿佛吹进了心窍,将那些淤塞的思路,倏然打通了几分。

终于登临绝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赞叹。也正是在这山之巅,最开阔之处,成了大家竞相留影的宝地。我们纷纷寻了最佳位置,背对着那苍茫的云海与无尽的碧空。站定的那一刻,一个奇妙的感受涌上心头——那缭绕的洁白云絮,竟仿佛就在身侧,与自己并肩平行,触手可及。这一瞬,所有登山的疲惫与尘世的挂碍,都在这与白云平行的错觉中,被彻底涤荡,只剩下一种畅快淋漓的放松与难以言喻的愉悦。 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里,是同事们嵌在天地之间的灿烂笑容。我们背后,是翻滚的云海,仿佛就是我们此刻怒放的心绪。

迎着猎猎天风,那句“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的谚语,忽然有了新的注解。或许,所谓的“聪明”,并非指智商的飞升,而是在这壮阔的自然面前,我们暂时卸下了所有的精明与算计,让麻木的感官重新变得敏锐,让困顿的心灵重获片刻的自由与天真。这,不就是人生最难得的“聪明”吗?

下山时,夕阳已将天边染成温暖的橘色。山下的灯火次第亮起,温柔地召唤着我们回归凡尘。车厢里很安静,大家都带着一丝倦意,但眉宇间却舒展着,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清亮。

明日,我们当然还要回到那方格子的工位。但我猜想,每个人心里,大抵都从壶公山带走了一颗无形的花种,或一捧清冽的泉水。待到又在俗世中感到困顿时,便闭上眼,回想那与白云并肩的畅快,感受那山风拂过心田的清凉——或许,心里的那朵“聪明花”,便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然一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