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15日电(杜怡柔)莆田的风总带着海的潮气,裹着项目部宿舍楼的玻璃窗,在清晨六点半时,轻轻掀动窗帘一角。我还睡眼朦胧,走廊里已传来潘海冰的脚步声 —— 他总比闹钟醒得早,是个永远充满活力的东北大男孩,“今天大厨新开发的豆腐脑,可好吃了”,话里带着“苞米茬子”口音特有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大厨逯志刚师傅就坐在食堂角落的桌子边擦汗边看着我们吃早饭,像看自己的孩子。也确实,逯师傅的孩子都比我们还大几岁。晨光柔软,每天项目的生活就从这种暖色调的家氛围开始,这种感觉像楼下藤蔓植物的延展,悄悄盘在人心上。
我们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只有我是莆田人,加入项目部最迟,大家也快速地接纳了我,还用了一个印第安风格的词“土著”和我开玩笑。因这个项目聚在莆田城郊,还没正式开工,办公楼、宿舍、食堂一体,三步是工位,五步是床铺,十步是饭堂,日子像被揉进了同一个蒸笼,冒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早晨热闹的洗漱间,正午围着圆桌分食“绝对正宗陕西刀削面”,晚上在会议室加班、看书考证,谁饿了就掏出一捧零食,你分我一根火腿肠,我递你一块奥利奥。海边的月总是皎洁,在文件上洒下细碎的银斑。
最难忘的是看日出。一次周三的工作交流例会,海冰提出看日出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于是乎三言两语一份莆田看日出的攻略迅速生成,实施时间“AM 4:00,tomorrow ”——说走就走!我们摸黑起床,挤进车里,带着期待沿着海岸线往东开。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云层被染出淡淡的橘红。大家站在小山坡上,海风把头发吹得乱飞,却没人说话,只静静看着那轮红日从海平线上一点点跃出,把整片天空和大海瞬间点燃。那一刻,仿佛所有疲惫都被晨光洗净,只剩下震撼与感动。
日出看完了,日落又是什么样?总不能把日出的录像倒着播放一遍吧?于是,大家谋划着晚饭后去看日落,欣喜的不得了。晚饭的食堂,大家带着兴奋的笑容,相互催着吃饭的进度,“小杜,你别吃了,回来你逯叔还给你煮,太阳等不及了!”广东靓仔小黄用广东人特有的冷幽默催我加速。我们赶到时,夕阳正缓缓西沉,天边铺开了锦缎般的晚霞,金红、橙紫、粉蓝层层交织,海面也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碎金。有人忙着用微信和远方的家人时时分享两千公里以外的霞光和彩云。虽然有一朵云迟迟不肯散去,遮住了太阳最后沉入海面的瞬间,但大家并不沮丧,反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日落的温柔。
返程的路上,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今天的月亮好圆啊!”我们抬头,只见远方妈祖阁已经亮起了暖黄的灯光,旁边依偎着的是一轮圆月,清辉洒满归途。那月光如水,静默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肩头,也流淌进心里。那一刻,仿佛我们不仅被月光守护,也被彼此陪伴——这种感觉,真幸福。
今天是白露节气,项目部大多是北方人。在北方,白露意味着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渐渐拉大,老人常说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开始从北方迁徙,这大概就是古人常悲秋的由来吧。
不同于早八晚五的上班下班生活,项目上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节奏。我这个最后报到的新职工也感受到那种衣食住行工作都在一起,以时光为媒,浸润透彻进而酿造出的同事感情,这种感情更像家人。不用轰轰烈烈,只需一起看过朝阳,一起送走晚霞,一起在月光的轻抚中,相互述说这想家的衷肠。“妈祖故里,灵秀莆田。”天地灵气润物无声无息无痕,会悄悄的在心底生根发芽,长成出一生都难忘,有着朝夕月印迹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