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15日电(通讯员:杜怡柔)逯志刚师傅准时推开了食堂的推拉门,咸湿的海风混着八月的热气迎面而来。他眯起眼睛望了望天,“这次真要又要来台风咯!”用山西普通话喃喃自语着手里还攥着一把地瓜叶。
喜欢看世界的逯叔一听说要跟着原部队一起去中交一航局莆田项目部,马上在视频号上搜索起来,结论是:那是个被蓝色海域包围的地方,和他熟悉的黄土高原是截然两个世界。
到了莆田,菜市场的食材成了他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区。活蹦乱跳的九节虾、张牙舞爪的梭子蟹、还有蜷缩在盆里的花螺,都是他在山西很少处理过的食材。蔬菜区里,红苋菜紫莹莹的叶片泛着光泽,地瓜叶一捆捆码得整整齐齐,他拿起一把地瓜叶翻来覆去地看,琢磨着这东西到底该怎么吃。接下来的日子,逯叔成了厨房的“研究员”。第一次炒地瓜叶时,他怕味道太淡孩子们不爱吃,特意加了点山西老家带来的陈醋,还放了一勺蒜末辣椒提香,没想到端上桌没多久就被抢空了。莆田本地的同事边吃边说:“逯叔,您这地瓜叶炒得比我妈做的还香!” 听着这话,逯叔心里乐开了花,征服这里的食材成了他融入莆田生活的第一步。
在莆田的日子里,逯叔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去莆田的名片妈祖故里 “湄洲岛” 看看大海,二是亲眼瞧瞧传说中的台风。
就在上个月项目部组织去湄洲岛团建,坐轮渡上岛时,看着船窗外一望无际的大海,逯叔扒着栏杆不肯挪步,咸涩的海风把他的头发吹得乱糟糟的,他却毫不在意。来到海边,他脱了鞋袜踩在沙滩上,浪花漫过脚踝时他忍不住大笑:“比老家的河水咸多了!”就在那天在同事的带领下他了解到妈祖的大爱精神,恭恭敬敬地给妈祖上了几炷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中午,大家一起品尝了莆田海鲜卤面和荔枝肉,逯叔从中窥探出了福建人的口味。落日的时候逯叔举着手机拍了二十多张照片,最后在网红打卡点拍了一张打卡照发给远在家乡的女儿看。回去的路上逯叔还背着俗语“帆船髻,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这是湄洲女传统造型的内涵。
台风“杨柳”登陆时,大家都往回跑,逯叔可不一样。他兴奋地去阳台看马路上风雨交加的场景,眼神里没有恐惧,倒像是孩子见到了新奇玩具般闪着光。当看到远处的马路变成河道,又有行人艰难前行,逯师傅的兴奋感荡然无存,“台风天真是怪怕人嘞”。
除了研究舌尖上的莆田和看海,逯叔还常常和项目部的年轻职工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新鲜事物。他们穿梭在清晨的莆阳小巷,遇到过刚开门的扁食店,看着老师傅用木槌有节奏地捶打肉馅;也撞见过抬着妈祖神像巡游的队伍,鞭炮碎屑如红雨般纷扬洒落,让他们忍不住驻足惊叹。最难忘的是一次一起爬到海边的小山头上看日出,从月夜星光等到太阳从海面上慢慢升起时,年轻人兴奋地欢呼,逯叔也笑得眼角绽开了花。
傍晚时分,他还会拉着年轻同事去村头的戏台前看莆仙戏。虽然大家都听不懂唱词,但一起猜剧情、学动作,看台上演员水袖翻飞、步态轻盈,倒也乐趣无穷。回来后,逯叔就陪着房东范大爷坐在楼下,泡上一壶铁观音,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闲聊。当刚搬来的年轻职工和急脾气的范大爷因为生活细节起争执时,逯叔总是笑呵呵地打圆场:“哎呀,那房东老头也不坏,就是个急脾气,有点小气!”
日落十分,总能听到驻地顶楼有断断续续的萨克斯响起,“你们还不知道吧?逯叔最近开始琢磨乐器了,有模有样的!”项目部财务员说出了逯叔晚上勤学苦练的小秘密。
蚵仔煎、荔枝肉、炝肉,逯师傅解锁项目部“娃们”这一个又一个闽菜,泉州、福州、厦门,逯师傅也希望业余时间能去走走看看,解锁东南沿海城市版图。
咸湿的海风渐渐吹散陌生,留下的是融入生活的“莆田味儿”。
这个距离家乡两千公里的莆阳小城,有一位来至于“碳水星球”的厨师逯师傅正淘洗着花甲,边哼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