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30日电(通訊員/袁靜)大江奔湧,碧波映峽。在長江三峽大壩上游歸州水道的右岸,一座承載著長江航運安全使命的錨地工程正拔節生長。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三峽秭歸錨地,作為長江上游專業化錨地,建成後將為往來船隻撐起“安全傘”,緩解三峽船閘上游危化品錨地容量之困,讓長江黃金水道的通航服務水準再躍新階。
江畔風拂,專案經理施磊傑望著碧波之上忙碌的建設現場,眼中滿是自豪:“經檢測,148根灌注樁均達Ⅰ類樁標準,樁基工程圓滿收官!”這簡短的宣告,是建設者們以匠心叩擊江岩的迴響,更是工程向長江交出的首份優異答卷。
早在灌注樁施工專題研討會上,施磊傑便立下“精品誓言”:“務必讓每一根灌注樁都成為Ⅰ類樁,讓工程品質經得起江水與時間的檢驗。”為了這份承諾,建設團隊直面三峽庫區的自然挑戰——每年僅有5月至9月水位相對穩定的“窗口期”可施工,而此時的高溫與晝夜溫差,又給混凝土施工出了道“難題”。
正午烈日炙烤,江面暑氣蒸騰,混凝土內部水分急速蒸發,水化反應如奔馬般提速;夜幕降臨,氣溫驟降,混凝土坍落度損失又悄然改變。同一配比,晝夜性能迥異,若不精准調控,便會影響工程強度與耐久性。“正如麵包需酵母喚醒蓬鬆口感,混凝土也需外加劑化解溫度之擾。”專案試驗室負責人梁志斌的比喻生動貼切。他頂著烈日駐守現場,以碼錶計時、用數據說話,反復調試外加劑配比,在溫差起伏間找到混凝土性能的“平衡點”。
水上施工,運輸是關鍵。陸路難及江心跳板,專案團隊開闢“水路聯運”通道,讓混凝土乘著船隻駛向作業點。可9千米的航程、1小時的運輸時間、1小時的攪拌時長、1個半小時的澆築進程,再加上300立方米大體積灌注樁需10小時連續澆築——12小時的全過程,對混凝土的和易性提出了“極限考驗”。
起初,常規外加劑僅能將混凝土緩凝時間延長4至6小時,遠不能滿足需求。“混凝土未達設計強度便硬化,不僅會讓施工陷入困境,更會埋下安全隱患。”施磊傑的眉頭緊鎖。為破此局,他帶領技術團隊與廠家深度協作,提出明確需求:“要一種能‘慢下來’又‘強起來’的外加劑——既超緩凝,又保流動、守強度。”
無數個日夜的試驗、一組組數據的對比、一次次配比的微調,技術團隊終於研製出超保塌超緩凝外加劑。當這種“定制良方”注入混凝土,初凝時間成功延長至15小時,既保障了施工的連續性,又守住了工程的強度底線。與此同時,混凝土出廠前的坍落度試驗、澆築前的二次復核,如同為工程品質加上“雙保險”,確保每一方混凝土都符合標準。
匠心不負,江岩為證。148根灌注樁盡數達到Ⅰ類樁標準,為這座長江上的“歇腳處”築牢了根基。未來,當三峽秭歸錨地全面建成,往來船隻將在此尋得安全停靠的港灣,長江航運的脈搏也將因這處“驛站”而更加穩健,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